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13期

小儿跛行病因分析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跛行病因,辅助诊断。[方法]对256例就诊的跛行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跛行病因多种多样,后天性疾病223例,占87。[结论]小儿跛行病因多种多样,诊断需结合病史、全面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分析小儿跛行病因,辅助诊断。[方法]对256例就诊的跛行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跛行病因多种多样,后天性疾病223例,占87.1%,其中慢性起病131例,占51.2%,先天性疾病33例,占12.9%。[结论]小儿跛行病因多种多样,诊断需结合病史、全面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只有综合分析才能了解跛行病因,及时正确作出诊断。

【关键词】  小儿; 跛行; 病因; 诊断

小儿跛行是指由不同病损所致的下肢活动功能障碍,临床可表现为跛行并常伴有肌无力、疼痛、麻木、肢体短缩等症状[1]。小儿跛行病因多种多样,诊断需结合病史、全面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并经过认真分析明确。近年来由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普及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小儿跛行病因及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做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6例小儿跛行均为本院2001年5月~2009年1月门诊或住院患儿。男140例,女116例,男∶女为1.21∶1。患儿年龄2~12岁,平均(7.5±2.0)岁,其中2~4岁92例,占35.9%,4~6岁89例,占34.8%,6~14岁75例,占29.3%。单侧198例,占77.3%,双侧58例,占22.7%。持续性跛行165例,占64.4%,一过性跛行56例,占21.9%,间断跛行35例,占13.7%。伴有其他症状的212例,占82.8%,行辅助检查的230例,占89.8%。

  1.2 方法

  1.2.1 采集病史 是突然发生还是随发育逐步形成;是间歇性还是持续存在;是否伴有麻木、疼痛、肌萎缩等症状;母亲妊娠期有无感染、服药、放射性接触;出生胎次、胎龄、胎位、产程、有无窒息以及脐带绕颈;体格及智力行为发育状况如抬头、翻身、爬、坐、站、走、言语的时间,是否与正常小孩同步;有无黄疸、昏迷、癫痫、瘫痪史及预防接种史;有无臀部注射和外伤史、遗传有关的畸形及发育异常[2]。

  1.2.2 体格检查 一般表现:行为、语言、听力、视力、智力、头颅畸形;步态表现:病理步态及表现;脊柱下肢发育:是否全足掌着地、双侧是否对称、长度是否一致及各种畸形;臀部及下肢肌肉:肌力是否正常、有无肌萎缩、挛缩及肌假性肥大;骨关节:有无压痛、关节有无红肿、关节活动时有无弹响及伸屈、旋转活动是否受限;神经反射:生理反射、病理征、原始反射、皮肤感觉;特殊体征:如“4”字征、Gower征、跷二郎腿能否完成、双足跟并拢下蹲时是否分开。

  1.2.3 结合相关病史及体检情况,根据诊断的需要可进行X线照片、神经肌电检查、CT、MRI、脑电图、肌肉组织学检查、血细胞学检查、生物化学及酶学检查、行为智力测试、听力诱发电位等。

  2 结果

  本组患儿跛行病因多种多样,后天性疾病223例,占87.1%,其中慢性起病131例,占51.2%,先天性疾病33例,占12.9%。按病因分类包括:

  2.1 颅脑病损40例,占15.6%,包括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11例、颅内出血6例、大脑脑发育不良6例、宫内感染3例、脑血管畸形1例、核黄胆1例、脑炎脑膜炎7例、脑外伤1例、小脑发育不良1例、脑部肿瘤2例。

  2.2 脊髓病损17例,占5%,包括小儿麻痹症1例、脊髓膨出1例、脊髓炎1例、外伤性脊髓损伤1例、格林巴利11例、结核1例、肿瘤1例。

  2.3 骨关节病损95例,占36.5%,包括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1例、急性滑膜炎61例、外伤6例、先天性畸形8例、化脓性感染性3例、脊柱结核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先天性髋内翻1例、骨软骨瘤2例、骨肉瘤1例。

  2.4 肌肉病损37例,占11.5%,包括肌肉外伤14例、臀肌挛缩症11例、病毒性肌炎2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7例、肌萎缩症1例、重症肌无力2例。

  2.5 周围神经病损3例,占8.3%,包括坐骨神经损伤2例、周围神经炎1例等。

  2.6 其他病损64例,占28.2%,包括小儿生长性疼痛34例、过敏性紫癜21例、风湿1例、类风湿2例、血液病1例、皮肤病损2例、遗传代谢性病2例、大动脉炎1例。

  3 讨论

  3.1 特殊步态

  患儿步行时原有的节奏和周期性特征出现改变称为跛行[3]。这类步态通常可由下述情况引起:肌肉异常、骨骼异常、关节异常及中枢控制平衡协调功能异常等。步态异常通常有特殊诊断价值。

  3.1.1 鸭步 造成鸭步的主要原因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两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前者为遗传性疾病,Duchenne型多见,可在婴幼儿起病,逐渐加重,表现躯干四肢近端无力,肌力低下,假性腓肠肌肥大,Gowers征,行走时骨盆不能固定,双侧摇摆,脊柱前凸,形似鸭步,多数在15~20岁左右不能行走,常因呼吸衰竭、肺炎、心肌损害而死亡,早期诊断虽不能改善预后,却能提示避免同病患兄弟出生;后者通过骨盆X线片即可明确诊断。

  3.1.2 剪刀步 当患儿站或扶走时,腰背挺直,二脚尖着地,两腿呈剪刀样的交叉,常见于脑性瘫痪儿。多数因胎内脑发育畸形,或者因分娩过程中缺氧、窒息及脑出血引起。在早产儿、低体重儿中较为多见,患儿除步态异常外,常伴有智力低下、口齿不清等现象。

  3.1.3 醉步 走路姿势像学步一样,东撞西冲,左右摇晃,犹如成人喝醉酒后走路的步态,醉步主要见于有小脑疾患的病儿,如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小脑肿瘤或炎症等。

  3.2 发病年龄与跛行发生的急缓

  3.2.1 发病年龄 跛行见于已经独立行走的小儿,由于年龄的差异,使得小儿跛行的年龄特点表现显著。婴儿期注意观察有无下肢、脊柱畸形有助于跛行相关疾病的早期发现。初学行走时小儿步态多有不稳,双侧跛行较难发现,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已具有初步的跛行伴随症状表述能力,但准确性差,评估时仍需慎重;学龄期儿童表述较为准确,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为跛行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3.2.2 跛行发生的急缓 起病急缓对鉴别诊断往往具有重要意义。缓慢发病者常为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髋内翻、畸形等,也见于脑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发病急骤常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如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病毒性肌炎、滑膜炎等。但要注意有时慢性跛行和急性跛行的病因可以相同,这是因为疾病在不同阶段其性质发生变化所致,如结核、肿瘤等等。

  3.3 伴随症状及全身状况

  3.3.1 跛行伴疼痛常由感染、损伤引起。由于婴幼儿多不能配合,进行体格检查应选择患儿熟睡时进行,触诊的范围包括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大腿及小腿,当累及病变区域时,熟睡的儿童将出现防御性退缩动作。跛行不伴疼痛多数为先天性畸形所致,有些疾病显而易见,如肢体不等长;有些疾病需仔细观察步态。

  3.3.2 跛行伴发热常由感染、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等引起。同时应注意热型及跛行与发热的关系。

  3.3.3 注意皮肤病变皮下结节和皮疹常可提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出血点、瘀斑有助于过敏性紫癜、坏血病及血友病关节出血引起跛行的诊断。

  3.4 辅助检查

  3.4.1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对血液病、痛风、风湿、类风湿等可提供有诊断价值的资料。

  3.4.2 X线检查 局部X线检查可显示骨关节病变,包括感染、外伤、畸形等,某些疾病可还呈特异性改变并具有诊断意义。

  3.4.3 B型超声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关节腔积液等多种疾病超声学检查可发现相应征象,近年来应用逐渐增多,不仅利于早期诊断,且能避免放射性辐射。

  3.4.4 其他检查 神经肌电检查、CT、MRI、脑电图、肌肉组织学检查、血细胞学检查、生物化学及酶学检查、行为智力测试、听力诱发电位等对神经肌肉病变、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发育不良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3.5 几种常见跛行的疾病

  3.5.1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许多发达国家要求在新生儿期得到诊断,治疗越及时,效果越好。新生儿体检是发现病情的重要环节,首先观察大腿内侧的皮纹是否对称,如果不对称,可将婴儿置仰卧位,检查者面对婴儿,双手握住两膝关节,手掌面沿股骨轴线方向,将双髋、双膝均屈曲90°角,然后逐渐外展外旋,正常者两膝可接触床面,若一侧或双侧在向外伸展时受到限制,大腿部的内收肌紧张应疑为髋脱位,如弹响声后两膝方可接触床面,应诊断为髋脱位。可行B超检查或X线片进一步明确诊断。询问新生儿是否为先天性的高危婴儿,如是否臀位产,有无家族史等有利于早期诊断。由于髋脱位婴儿因无疼痛,体征隐蔽,常在会走后因不良步态就诊,单侧脱位呈跛行步态,双侧脱位呈鸭步态。应注意有无不良养育史。检查可见双下肢不等长,髋关节外展受限、股骨头向外脱出,腰椎前凸,臀部后突,2岁以内的可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2岁以上常需切开复位治疗。

  3.5.2 股骨头骨软骨炎 是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引起,多见于4~8岁小儿,单侧多于双侧,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笔者观察1例,曾因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患儿早期诉说膝关节内侧酸痛,继而发现跛行,随病程延长跛行加重。检查时可见腹股沟区轻度肿胀及压痛,晚期患儿有肌肉萎缩,下肢缩短。X线可见髋关节间隙增宽,股骨头出现扁平,破碎成小块骨。磁共振检查更敏感,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3.5.3 急性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 多见于2~10岁男孩,起病的患侧髋关节有轻微疼痛,24 h后疼痛转移膝关节,并伴有跛行。一般体温不高,个别体温也可高到38℃~39℃。检查可发现髋关节内旋,外展动作明显受限,关节前后均有轻度压痛,X线表现:可见髋关节囊肿胀阴影,髋关节间隙增宽。临床常见,病程短,经休息后症状很快消失。该病常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目前认为保守治疗即可痊愈[4]。

  3.5.4 臀肌挛缩症病因 目前尚不清楚。反复药物肌注史(尤以苯甲醇为溶媒者)是其危险致病因素[5],可能与小儿臀部软组织菲薄,药物吸收缓慢,加之药物致局部组织反应性炎症水肿,肌肉血运障碍、缺血致无菌性坏死而发生肌纤维变性所致。臀部挛缩条块的发现,坐位搁腿试验阳性,有关辅助检查正常,腱反射正常,应与坐骨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相鉴别。故建议临床2岁以下小儿尽量减少臀部肌肉注射。

  3.5.5 佝偻病性跛行[6] 在小儿时期最常见,比感染、风湿、紫癜、肿瘤等发病率高,是活动性佝偻病的表现之一,以冬春季节较多,无发热、臂部股肉注射等病史,多为双侧,重症者可呈鸭步,跛行多不伴疼痛,双下肢长短粗细相等,活动自如又无红肿压痛,伴有腿痛的患儿,多数为夜间痛。可发生于小儿各年龄段,小婴儿和部分幼儿不会诉说疼痛者可表现为烦躁、哭闹及跛行。早期补充维生素D,预防下肢畸形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艳梅.儿科症状鉴别诊断[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3-573.

  [2] 黄兆民.小儿跛行诊治相关性因素[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127-0128.

  [3] Wicart P,Seringe R.Protective limp[J].Arch Pediatr,2008,3:340-348.

  [4] Skinner J,Glancy S,Beattie TF.Transient synovitis:is there a need to aspirate hip joint effusions[J].Eur J Emerg Med,2002,1:15-18.

  [5] 刘国辉,杨述华,杜靖远,等.儿童臀肌挛缩症57例病因和治疗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4:1792-1794.

  [6] 刘秀英.佝偻病性腿痛64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4,5:33-34.

 


作者单位:1.解放军第88医院小儿科,山东泰安 271000;2.泰山医学院,泰安 271000

作者: 李慧,贺兆涛,岳荣丽,马传红,姜 欣,张启英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