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16期

1例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动力加压髋螺钉股骨粗隆间骨折本院自2004年3月-2007年3月应用动力加压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自2004年3月-2007年3月应用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男14例,女22例。均为闭合性非病理性骨折。采取髋外侧入路,在股骨大粗隆处作纵行切口,显露大粗隆、粗隆......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动力加压髋螺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本院自2004年3月-2007年3月应用动力加压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取得良好效果,但也出现1例失败病例,现对其失败原因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自2004年3月-2007年3月应用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52~82岁,平均71.6岁。致伤原因;行走摔倒等低能量损伤27例,高处坠落交通意外等高能量损伤9例。左侧15例,右侧21例;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7例,脑梗塞3例;按照Evans分型标准,Ⅰ型16例,Ⅱ型14例,Ⅲ型4例,Ⅳ型2例。均为闭合性非病理性骨折。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胫骨结节骨牵引制动,完成相关检查后,4~8 d内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抬高30°,C型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复位。采取髋外侧入路,在股骨大粗隆处作纵行切口,显露大粗隆、粗隆下及股骨干上段。用导针经“T”型角导向器于粗隆下3 cm处,经股骨距打至股骨头的软骨下。再在导针的上下向股骨头方向各打入1枚克氏针,固定大粗隆及股骨头,防止其旋转。根据导针在骨质内的长度,选择合适的粗螺纹钉。顺导针扩孔及攻丝后旋入拉力主钉,套入滑动钢板后,用螺钉固定。冲洗创口后留置引流管,逐层闭合切口。

  1.3 围手术期处理

  所有患者于手术前30 min开始应用抗生素至术后6 d。关闭切口后常规留置引流24~36 h,并记录引流量。术后第1 d开始行髋周肌群及下肢肌群的收缩锻炼。一般病人术后3 d坐起,术后1周加用CPM机锻炼患肢。2周后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活动,根据个体情况,4~8周后部分负重下地活动;出院后,门诊随访每月1次,骨折临床愈合后每3个月1次。

  2 结 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6.7个月。本组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时间为90~12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术中均无输血。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2个月。其中1例因近端骨折块内翻,患者出院后过早负重而出现头钉切出,因患者不同意再更换内固定,予以取出内固定后行骨牵引治疗,4个月后骨折愈合。其余病例骨折全部愈合,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按黄公怡的疗效评定标准,优:31例,占86.1%,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畸形,患肢无短缩,下肢无疼痛,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良:4例,占11.1%,骨折愈合良好,出现轻度髋内翻,患肢短缩在2 cm以内,行走无痛,髋关节功能接近正常:差:1例,占2.7%,出现头钉切出,中度髋关节内翻,髋关节疼痛,功能受限。

  3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髋部骨折,动力加压髋螺钉具有骨折断端滑动加压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该钉的广泛使用,也出现一定比例的失败病例,特别是老年患者,失败率高,再处理困难,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从2004年3月-2007年3月应用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中的1例病例,对其失败原因分析如下。

  本失败病例患者,男性,76岁,属Evans Ⅳ型骨折,骨折端粉碎程度严重,小粗隆骨折且分离,内后侧皮质不完整。 术前因条件有限,没有骨折部位CT三维重建影像,术中发现大粗隆外侧皮质骨折(呈冠状位)。骨质疏松,Singh Ⅱ级。该患者入院后行骨牵引4 d,第5 d手术,术中牵引复位困难,未能达到解剖复位,内后侧骨皮质连续性未能恢复,再者大粗隆外侧皮质骨折,术前没有准备髓内固定系统,仍采用DHS固定,为避开大粗隆外侧皮质骨折,滑动加压螺钉在股骨头颈的位置不佳,位于头颈的前上方。术后3周患者出院,术后5周扶拐下床活动后出现髋部疼痛,复查X线片,发现头钉切出。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内后侧骨皮质是否完整,如果内后侧骨皮质无接触而失去完整性,股骨头颈部将发生内收和后倾,压应力不能通过股骨距传导,内植物上应力增大,造成内固定物切割较薄弱的头颈内上部,使其向内上方脱出。国内陆勇[1]报道69例中失败19例(27.5%),仅2例稳定骨折,绝大部分为不稳定骨折。因此恢复内后侧皮质的完整及连续性对于内固定后的稳定非常重要。本例手术在内固定后仍遗留小粗隆分离,内侧皮质对位不良,加压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的位置不佳,骨质疏松,术后过早下床活动是造成内固定失败头钉切出的主要原因。造成上述因素与施术者技术经验、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及学习曲线的影响有关。术前对影像资料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发现大粗隆外侧皮质骨折,导致内固定适应证选择不当。对于不稳定骨折,如骨折累及大粗隆,粗隆下骨折粉碎严重,骨折线对于DHS进钉时则不适用[2]。随着股骨头髓腔髓内固定技术日趋成熟,已逐渐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方法。王建辉等[3]主张行PFN髓内系统固定。

  总之,DHS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方法,掌握其适应证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陆 勇.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原因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1:730-732.

  [2] 方大标,王秋根.医源性因素对DHS治疗髋部骨折疗效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5:525.

  [3] 王建辉,刘长贵,刘瑞波.PFN、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1:739.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博爱医院骨科,541001

作者: 李林,蒋亦军,邓家仁,陶真开,龙翔云,唐咸敏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