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年第16卷第1期

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来源:局解手术学杂志
摘要:冲洗引流。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好发于50岁以上老人,头部外伤史轻微或没有外伤史,血肿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大多覆盖于额顶部大脑表面,介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完整包膜,病程一般在1~3个月内。此期血肿多呈液体或半凝状,因而近年来颅骨钻孔引流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法。我科......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锥颅置管;冲洗引流;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好发于50岁以上老人,头部外伤史轻微或没有外伤史,血肿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大多覆盖于额顶部大脑表面,介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完整包膜,病程一般在1~3个月内。CT检查多能确诊。此期血肿多呈液体或半凝状,因而近年来颅骨钻孔引流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法。我科自1998年6 至2006年7月,采用骨锥锥颅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1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1例,其中男26例,女5例;年龄42~75岁,平均63岁。血肿单侧27例,双侧4例。29例有明确外伤史,病程1~4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减退,痴呆,行走不稳,偏瘫,失语,意识不清等。术前CT平扫发现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病灶8例;等密度14例;低密度9例。单侧血肿病例均有明显占位效应。血肿量70~180 ml。

  1.2手术方法

  于血肿侧顶结节或血肿最厚处选择锥颅点,局部浸润麻醉,用颅骨骨锥直接经皮锥颅,穿透硬膜进入血肿腔,拔除骨锥,有酱油样积血溢出时,然后置入一根前端钝头封闭带有多个侧孔的硅胶引流管,缝合固定于头皮。放出或低压抽出血肿腔内容物,用生理盐水等量交换方式缓慢冲洗血肿腔至流出液清亮为止。引流管接引流袋于床边。双侧患者,先锥血肿量较少侧,置管后勿抽吸,立即锥另一侧置管,而后冲洗引流与前相同。术后取平卧位持续引流,抗炎、补液治疗。

  2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高颅压及偏瘫症状迅速好转,昏迷者很快清醒。经引流3~5 d,引流管无内容引出后,复查CT结果示23例血肿全部消失,8例基本消失(指硬膜下残存少量低密度液无占位效应者),随访2周至6个月残余积液完全吸收。无手术死亡、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病例。

  3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生机制为老年患者器官老化,功能减退,脑萎缩,颅内压偏低,造成颅内静脉压力高,凝血机制差,颅内桥静脉或皮层小血管易破裂出血。老年人由于参加社会活动及劳动减少,由车祸或高处坠落等暴力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其他年龄组要低,绝大多数有行动迟钝,多以绊跌形式致伤,轻度头部外伤史,前额或枕后着力。由于出血缓慢,加上老年人由于脑萎缩致颅腔容积相对增大,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患者或家属未加以注意而被忽视,延误就诊时间。本组3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利用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其效果良好。通过锥颅打破了慢性硬膜下血肿封闭式血肿腔的内环境,引流冲洗出陈旧积血,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受压脑组织易于复位,血肿可在一定时间内排出和吸收而痊愈。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优点为:①只需局部麻醉,不切开头皮,可避免颅内积气,减少感染机会;②损伤小,安全可靠,操作方法简便,便于争取时间抢救;③手术时间短,治疗时间不长,费用低廉,病人及家属易于接受。

  (编辑:左艳芳)

  (依兰县中医院外科,黑龙江 依兰 154800)

作者: 杨忠才,宋元滨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