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4期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皮褶厚度分布研究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学生营养】【摘要】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皮褶厚度分布状况,以便对儿童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加以充实。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格测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皮褶厚度与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共同评价合肥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结果用三头肌皮褶厚度评价,<P5的占5。用肩胛......

点击显示 收起

【学生营养】

  【摘要】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皮褶厚度分布状况,以便对儿童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加以充实。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格测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皮褶厚度与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共同评价合肥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结果 用三头肌皮褶厚度评价,<P5的占5.5%,≥P95的占6.2%;用肩胛下皮褶厚度评价,<P5的占3.9%,≥P95的占4.4%;用脐旁皮褶厚度评价,<P5的占4.3%,≥P95的占5.4%;用三头肌及肩胛下皮褶厚度之和评价,<P5的占3.5%,≥P95的占4.3%;三者之和皮褶厚度评价,<P5的占3.3%, ≥P95的占4.3%。以上结果都低于身高标准体重法相应百分位的检出率。结论 皮褶厚度是一项评价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实用的指标,但需要合适的标准以及对测量人员严格的培训。

  【关键词】皮脂;生长和发育;评价研究;儿童,学龄前

  The Study on Distribution About Skinfold Thicknes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Hefei

  LI Li, QIN Shuyang, BO Qingli, et al.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Anhui Medical College, Hefei(23003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value to assess preschool children growth and nutrition by measuring skinfold thickness and enrich nutrition assessment standard. Methods Random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was taken and eight kindergartens were drawn from Hefei.The childrens'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ere assessed by skinfold assessment and the method of weight for height. Results The proportions of <P5 were 5.5%,3.9% and 4.3%,≥P95 were 6.2%,4.4% and 5.4% respectively by single skinfold assessment,such as triceps,shoulder blade and navel thickness.The proportions of <P5 were 3.5% and 3.3%,≥P95 were both 4.3% by two points ctriceps and shoulder blade thickness and three together.The results were lower than the way of weightfor height. Conclusion  It is a suitable method to assess children's growth and nutrition status by skinfold if there is application standard and the disciplinal person.

  【Key words】Sebum;Growth and development;Evaluation studies;Child,preschool

  皮褶厚度包括2层皮肤和2层皮下脂肪,直接反映着儿童营养状况,可以作为健康或营养调查的客观指标,也可作为描述患儿营养状况、诊断营养不良或过剩、评价某些患儿疗效的依据。测定皮脂厚度的方法很简便,用皮褶厚度计即可,但因测量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难免会有误差,故其实用性有争议。目前还没有不同种族、不同性别儿童的皮褶厚度参考标准。本文通过3处皮褶厚度和WHO身高标准体重评价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旨在增加其可靠性和实用价值,对儿童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加以充实。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合肥市抽取8所幼儿园的大班和中班在园幼儿为调查对象,有效资料为1 822份,其中男童984名,女童838名,年龄4~6岁。

  1.2 方法

  1.2.1 皮褶厚度测量[1]           

  采用国家体委科研所改良的皮脂厚度计,读数最小刻度为0.1 mm,压强稳定在10 g/mm2,测量范围0~40 mm,每次使用前均经校准。要求被测者取直立位,测量者左手拇指与食指将被测试部位的皮肤和皮下脂肪捏起,右手持皮脂计,距离捏起部位1~2 cm处夹住,放开活动手柄,读取读数。每个部位测量2次,取2次读数的均值为最后测量结果。

  1.2.1.1 三头肌皮褶           

  测量者位于被测者的后方,使被测者上肢自然下垂,测量左上臂背侧中点(左肩峰至尺骨鹰嘴的中点)皮褶厚度,注意皮脂计与上臂应垂直。

  1.2.1.2 肩胛下皮褶           

  要求被测者直立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测量者在左肩胛骨下角下方约2 cm 处将皮褶捏起测量其厚度,皮脂计与水平线呈45°角。

  1.2.1.3  脐旁皮褶           

  测量者用左手捏起被测者脐左侧1 cm处皮肤,测量其厚度,注意皮褶与正中线平行。

  1.2.2 身高、体重测量           

  要求受试者仅穿内衣,按常规方法测试[1]。身高测量用身高坐高计,精确到小数后1位,允许误差为0.5 cm;体重测量用杠杆式体重计,精确到小数后1位,允许误差为0.1 kg。

  1.3 质量控制           

  体检调查人员经过严格培训,统一标准,并按标准化的要求对测量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抽查,测量人员达到标准化要求后方可上岗进行现场测量。每项指标由2人完成,一人测试,一人记录,重复测试2次取平均值。

  1.4 儿童营养状况评价           

  采用WHO 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其评价标准进行评价[2]。身高别体重小于标准的80%为营养不良,大于等于标准的120%为肥胖。

  1.5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经过双录入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利用SSPS 11.0进行数据的逻辑校对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三头肌、肩胛下、脐旁皮褶厚度的均数分布           

  见表1。男童的皮褶厚度略低于女童,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性别不同年龄组之间皮褶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皮褶厚度(略)

  2.2 三头肌、肩胛下、脐旁皮褶厚度的百分位数分布           

  结果显示三头肌、肩胛下、脐旁3个部位皮褶厚度、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以及3处皮褶厚度之和的分布均呈偏态分布,其百分位数分布见表2。男童皮下脂肪厚度略低于女童。表2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皮褶厚度百分位数分布(略)

  2.3 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营养不良和肥胖的比例           

  用三头肌、肩胛下、脐旁3个部位皮褶厚度以及三头肌和肩胛下2处、三头肌、肩胛下、膀旁3处皮褶厚度之和的P5和P95为标准划分营养不良、发育正常和肥胖,其检出率各不相同,以三头肌皮褶厚度评价营养不良和肥胖的检出率最高,接近于WHO身高标准体重法的检出率。见表3。表3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不同营养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略)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皮褶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全身脂肪的含量,从而揭示身体的营养状况。皮褶厚度是判断人体是否肥胖和营养不良的简便易行指标。有人在比较了多种评价指标后认为,在临床上,除了BMI以外,皮褶厚度是最好的指标,值得推广和应用[3]。本文选用三头肌、肩胛下、脐旁3个部位皮褶厚度以及三头肌和肩胛下2处,三头肌、肩胛下、脐旁3处皮褶厚度之和作为评价参数,评价合肥市学龄前儿童发育状况。通过皮褶厚度和身高标准体重法比较,结果显示肩胛下、脐旁2个部位皮褶厚度以及三头肌和肩胛下2处,三头肌、肩胛下、脐旁3处皮褶厚度之和的评价结果低于WHO身高标准体重法。说明皮褶厚度评价不及后者敏感。

  皮褶厚度的测量由于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较大,为了能使结果更可靠,必须严格培训测量者,统一测量标准,使结果更真实可靠。但要完全杜绝主观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如果经皮褶厚度筛查的肥胖对象再能借助仪器,如B超、双能X线吸收法诊断,将大大提高其实用性。有报道显示,用B超测定皮下脂肪厚度的准确性较好[4]。

  皮褶厚度作为一项评价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指标,在用于评价学龄前儿童时必须选择合适的界点值,也就是说要有正常的参考值,由于皮下脂肪的发育受遗传因素、性别、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也明显存在民族和地区间的差异,与饮食习惯、营养结构和身体活动(如体育锻炼)等诸多因素有关[5],所以建立自己国家的标准值是必须的。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如果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人群,寻找到适合学龄前儿童评价的皮褶厚度界点值,并制定出可供理想的标准参考值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371-376.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学会,中华儿童保健杂志联合印发.世界卫生组织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1997:1.

  [3]孟昭恒,王远琴,宋庆伟,等. 国内外10种肥胖判定标准的比较. 中国公共卫生,1995,11(4):147-149.

  [4]贾镭,赵立国,马洪波,等. B超测量皮脂厚度的临床应用. 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1):12-14.

  [5]徐飞,马晓凯,赵微.大连市汉族学生皮下脂肪发育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21(2):84~85;XU Fei,MA Xiaokai,ZHAO Wei.Study on subcutaneous fat development among students of Han nationality in Dalian City.Chin J Sch Heal,2002,21(2):84-85.

  【课题项目】达能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2000。

  【作者单位】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合肥230032;

        2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作者: 李李,秦树阳,博庆丽,高永清,赵奇红,方东生,王素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