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5期

青春发育后期男生代谢综合征及各成分流行状况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代谢综合征及各成分在青春后期男生中流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提供依据。按照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观察不同体重组代谢综合征及各成分流行情况。结果除血糖外,不同体重组代谢综合征各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各成分异常率肥胖组显著高于超重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代谢综合征及各成分在青春后期男生中流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北京市14~16岁男生1012名,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脂、血糖。按照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观察不同体重组代谢综合征及各成分流行情况。 结果 除血糖外,不同体重组代谢综合征各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各成分异常率肥胖组显著高于超重组和正常组(P值均<0.01)。不同体重组各成分异常率不同,以高血压和中心型肥胖最常见。超重和肥胖组已有40%以上个体有至少1项代谢综合征成分异常,肥胖组代谢综合征检出率为14.55%。 结论 BMI升高后,代谢综合征及各成份异常显著增加。应预防和控制体重,控制BMI升高。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X 身体成分 流行病学研究 学生 青春期

  在过去的20a,儿童肥胖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行,随之而来的是儿童及成年期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高发病风险 [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作为连接肥胖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桥梁,是成年期患病率的明确提示指标 [2] 。代谢综合征是指包括中心型肥胖、脂代谢紊乱(三酰甘油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糖代谢紊乱和血压升高的一组症候群 [3] 。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各成分在生命早期即存在,随着肥胖严重程度而增加,并呈轨迹现象持续至成年期 [4] 。该研究选择1012名青春后期男生,探讨MS及各成份在其中流行情况,为进一步预防和干预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京市东城区7所中学1012名14~16岁男生为观察对象,通过体格检查和既往资料排除慢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学生穿贴身衣服,身高、体重、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和血压(BP)测量由经过培训的检查人员按照标准方法进行 [5] 。由专职人员采集空腹静脉血3mL,用Olympus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3  标准  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为超重、肥胖的界值点 [6] 。按国际糖尿病协会2005年标准,将代谢综合征定义为存在中心型肥胖(腰围男≥90cm,女≥80cm)以及以下3项中的2项:(1)收缩压或/和舒张压≥130/85mmHg;(2)TG≥1.7mmol/L或/和HDL-C男<1.04mmol/L、女<1.29mmol/L;(3)空腹血糖≥5.6mmol/L或已确诊为糖尿病 [7] 。
   
  1.4  统计分析  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及检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体重组男生MS各成分均数比较  由表1可见,除血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MS各成分均数在不同体重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  不同体重组男生MS及各成分异常率  正常组及超重组均以高血压最常见,中心型肥胖最少;肥胖组以中心型肥胖最多,高血糖最少见;除高血糖外,MS各成分异常率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2.3  不同体重组男生MS各成分异常分布情况  随着BMI的升高,正常个体在各组比例显著降低(P<0.01);正常组无MS,超重组多为1项MS成分异常,检出率为0.5%;肥胖组MS异常显著上升,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P<0.01)。
   
  2.4  中心型肥胖与单纯肥胖MS各成分均数比较  由表3可见,除血糖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MS成分在不同腰围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校正BMI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表1 不同体重组男生MS各成分比较(略)

  表2 不同体重组男生MS及各成分异常检出情况(略)
    
  注: ()内数字为检出率/%。 

  表3 单纯肥胖与中心型肥胖男生MS各成分比较(略)
  
  3 讨论
    
  目前有关MS的病因及病程发展还不明确,但国内外大量研究提示,MS及其各成分在儿童青少年已开始,并呈轨迹现象持续至成年期,肥胖(尤其中心型肥胖)与MS关系密切。对不同人群的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MS发病率显著上升 [8-10] 。笔者研究也发现,随BMI升高,TG,BP,WC均显著升高,HDL显著降低;MS各成分异常率显著增高;肥胖组MS显著高于超重与正常组,与李彦平等 [11] 研究结果相似。此次调查中的中心型肥胖与单纯肥胖比较,除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BMI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MS受BMI影响很大。
   
  Morrison等 [12] 对不同种族队列研究发现,MS各成分异常率有明显的种族差别,黑人女孩比白人女孩BMI更高,中心型肥胖更常见,表现出更多的血压异常,而血脂异常率明显低于白人女孩。本研究发现,正常组和超重组以高血压最常见,肥胖组以中心型肥胖为主要异常,全人群以高血压和中心型肥胖最常见。与其他有关研究结果 [13-14] 存在差别,可能与不同种族某些基因突变率不同、不同发育程度或样本抽样偏性有关。本研究同时发现,超重组已有40%以上个体有至少1项以上MS成分异常,说明在肥胖预防和控制中,不能忽略超重人群。根据MS各成分异常发现,除单纯针对肥胖外,要考虑肥胖相关的多种代谢异常,尤其应检测血压和腰围。
   
  MS及各成分异常受种族、发育程度、疾病进程及不同评定标准等多因素影响。笔者专门选择14~17岁男生,按Tanner分期多处于4或5期,属于青春后期,避免了发育程度对MS评估的影响,也是MS发展的关键期;样本来自学校整群抽样,比临床病例更有利于评价全人群的MS及其各成分的真实状况。不过,本研究中糖代谢异常的人群发生率很低,与欧洲同龄群体相似,显著低于北美地区的研究结果 [15] 。原因可能主要与该阶段尚处糖代谢紊乱早期(胰岛素代偿为主),用胰岛素抵抗评估糖代谢紊乱可能更为适宜,尚有待进一步确认。

【参考文献】
    [1] FREEDMAN DS,DIETZ WH,SRINIVASAN SR,et al.The re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he Bogalusa Heart Study.Pediatrics,1999,103(6):1175-1182.

  [2] GRUNDY SM,BREWER HB,CLEEMAN JI,et al.Defini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Report of the 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issue related to definition.Circulation,2004,109(3):433-438.

  [3] REAVEN G.Banting lecture1988:Role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human dis-ease.Diabetes,1988,37(12):1595-1607.

  [4] MAFFEIS C,MOGHETTI P,GREZZANI A,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the persistence of obesity from childhood into adulthood.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2,87(1):71-76.

  [5] 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Working Group on Hyper-tension Control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Update on the1987task force report on high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working group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Pedi-atrics,1996,98(4):649-658.

  [6]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25-128.

  [7] ALBERTI KGMM,ZIMMET P,SHAW J.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Diabet Med,2006,23(5):469-480.

  [8] LAMBERTM,PARADISM,O'LOUGHLIN J,et al.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in a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Quebec,Canada.Int J Obes,2004,28(6):833-841.

  [9] 孙冰,朱逞.小儿肥胖症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探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3):168-171.

  [10] DUNCAN GE,LI SM,ZHOU XH,et al.Prevalence and trends of a metabolic syndrome phenotype among US adolescents,1999-2000.Dia-betes Care,2004,27(10):2438-2443.

  [11] LI YP,YANG XG,ZHAI FY,et al.Disease risks of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a.Biomed Environ Sci,2005,18(6):401-410.

  [12] MORRISON J,FRIDEMAN LA,HARLAN WR,et al.Develop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Black and White adolescent girls: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Pediatrics,2005,116(11):1178-1182.

  [13]李少存,莫蛮.单纯性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成分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5):2329-2331.

  [14] ESMAILLZADEH A,MIRMIRAN P,AZADBAKHT L,et al.High preva- 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Iranian adolescents.Obesity,2006,14(3):377-382.

  [15] SHERRY N,HASSOUN A,OBERFIELD SE,et al.Clinical and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an obese,dominican,pediatric population.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2005,18(11):1063-1067.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083;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作者: 徐轶群 季成叶 马军 潘勇平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