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11期

大学新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关键词】自我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个体体验到的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自我不和谐状态。因此,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发展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rarr。本研究试图初......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自我 精神卫生 对比研究 学生

    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个体体验到的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自我不和谐状态。个体为维持其自我概念,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带来可能[1]。因此,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发展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统一→再分化→再统一的过程,期间各种自我容易出现不协调统一的状况,进而导致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2]。本研究试图初步了解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便对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人格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山西医科大学2005级全体新生共1 128人进行心理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78%。其中男生384名,女生744名;城市学生825名,乡村学生303名;独生子女386名,非独生子女742名。

    1.2  方法  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3]和陈昌惠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CS共有35个项目,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维度;SCL-90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问卷均采用5级评分制,由被试自主评定自己的情况。

    1.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多元线形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状况  大学生自我不和谐得分为(41.78±10.29)分,自我灵活性得分为(48.95±5.35)分,自我刻板性得分为(17.00±3.68)分,总均分为(81.61±14.12)分。

    2.2  不同自我和谐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以大学生自我不和谐总均分82分为界,将大学生分为自我较和谐(<82分)与自我不和谐(≥82分)2组,2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山西医科大学不同自我和谐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2.3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大学生一般情况(性别、系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等)及自我不和谐得分、自我灵活性得分、自我刻板性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表2  山西医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多元线形回归分析

    3  讨论

    自我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4]。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按观念划分,可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按内容划分,可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按构成划分,可分为认知自我、情绪自我和意志自我。各种自我协调统一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尊自信,引导大学生走向成功[1]。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不和谐的程度越高,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恐怖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越多,与赵冰洁等[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因为自我不和谐的大学生往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而认知与意志又相对贫乏,从而体验到更多的紧张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可产生焦虑、抑郁等应激反应,甚至转化为躯体症状;而投射与现实的分离则反映为敏感多疑、缺乏知心朋友。另外,自我和谐程度低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更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5],不仅不利于理想自我的实现,还将会进一步拉大二者的差距。如果这些矛盾无法及时得到很好的解决,就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自轻自贱,甚至迁怒于他人或环境,出现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种自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都较强。相对于自我灵活性,自我不和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更为突出。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大学阶段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不再是中学的学习一元化标准,更倾向多元化。大学生普遍较高的理想抱负,使得他们将人际方面或情感方面的稍稍不如意认定为极大的不成功,从而产生低现实自我与高理想自我的不平衡,过去经验自我与现在投射自我的不和谐。这种自我不和谐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认知调整,很容易导致低自尊。相关研究表明,自尊是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因素,低自尊是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异常的重要根源[6]。因此,通过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个体自尊自信等自我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沛雄,陈国海,许国彬.大学生心理与训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55.

[2] 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6):478-480.

[3]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4-318.

[4] 车文博,主编.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74.

[5] 李彦章,李敏,冯正直.军医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 144.

[6] 唐烈琼,姚树桥. 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0):230-233.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太原 030001。【基金项目】 山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编号:20053215)。

作者: 卢莉,薛朝霞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