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1期

孔子的健身思想与现代学校健康教育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提出的健身思想及其实践构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仁者寿”、“过犹不及”、“无忧无怨”、“张驰有度”、“劳逸结合”、“动静平衡”等健身基础理论,是一剂传统而又时尚的健身良方。通过对孔子健身思想的挖掘和解读,重新审视孔子的健身思想和健身实践,在体育......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提出的健身思想及其实践构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仁者寿”、“过犹不及”、“无忧无怨”、“张驰有度”、“劳逸结合”、“动静平衡”等健身基础理论,是一剂传统而又时尚的健身良方。通过对孔子健身思想的挖掘和解读,重新审视孔子的健身思想和健身实践,在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中,弘扬孔子健身理论的精华,树立全新的身心合一的健身理念,对于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健康教育;身心关系(玄学);体育和训练

  孔子的健身思想散见于《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著作之中,尽管时代久远,我们今天重温这些理论,依然深切地感悟到孔子健身思想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其健身思想及其健身实践,对于现代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以及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以“仁”为本,以“礼”为范,是孔子健身思想的理论基础

  1.1孔子的“仁者寿”理论是中华民族健身文化的一块重要基石在我国历史上,孔子以其73岁高龄成为了我国古代不可多见的健康长寿者。他成功的健身秘诀首先来自于他曾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健身基础理论,这一理论辩证统一地对“仁”与“寿”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的是道德修养与健康身心的关系,我们暂且将其理论称之为“仁者寿”[1]理论,可以说,这一理论是中华民族健身文化的一块重要基石。孔子认为,与“仁”相处是完美的,与“仁”相处就能经常受到“仁”的熏陶。“仁” 用现代的观点看实际上就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一种博爱,一种积极、健康向上、与人为善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气质。“仁”者之所以“寿”,是因为他具备了这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孔子一生中不断地追求“仁”,已达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1]的境界。他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因此,他否定一切非仁、非礼的活动, 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学生,即使是参与体育健身或竞赛也必须是在“仁”和“礼”为准绳的前提下进行。“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1]孔子认为,作为仁德之君,就是参与射箭比赛,也不要忘记“仁”,不能忽略“礼”,礼貌地互相作揖谦让后上场比试,这是一种友好之争,君子之争。游山、玩水、射箭、驾车、垂钓、狩猎、搏弈、乐舞构成了孔子强身健体的重要内容,而支配他这些健身行为的则是他一贯坚持的“仁”的思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孔子向往道,执守德,依靠仁,活跃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是孔子在健身活动中坚守“仁”、“德”思想的有力的佐证,“知者乐,仁者寿”则是他“仁”、“德”思想升华到极致的境界。这种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健身思想,追求的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乐怀的良好心境。

  1.2“以德为先”的健身思想与现代学校倡导的德育为先的育人要求相得益彰孔子的“仁者寿”理论,将健身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在道德范畴内实施健身,这对于创建文明、和谐社会来说,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已被现代医学视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愉快的情绪,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宽阔的胸怀,健康的心态,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健康之本。缺乏道德修养,缺乏坦荡的君子胸怀,心理上常常处于激动、紧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状态之中,身心不得安宁,体内各种系统功能必然会失调,免疫力自然会下降,各种疾病将会接踵而来。对学校教育而言,孔子的以“仁”为本的健身思想,与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要求是一致的。爱事业的人首先要爱健康,而徒有健康的身躯,缺少“德”这一灵魂,那只能是一具空壳而已。毛泽东同志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把德育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与2000多年前孔子“以德为先”的思想要求相一致,是一种跨越历史的契合。我们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要引导学生从孔子的健身思想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价值认知的正确导向,在健康教育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道德品质的修炼,帮助学生塑造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并作为现代学生为人处事立身之根本。

  2“过犹不及,张驰有度”是孔子倡导的凡事有度的“中庸”原则

  2.1“中庸”和“过犹不及”从运动健身的角度看,强调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状态在孔子看来,“中庸为德”、“过犹不及”不仅是立身的最高标准和处事的重要方法,从运动健身的角度看,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适度健身原则,蕴含着一种科学的养生健体的辨证观念。正如经学大师董仲舒认为的那样,“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2],这就是仁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之一。“中庸”和“过犹不及”强调的都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状态,孔子认为,凡事“过”与“不及”都是错误的,所谓“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2]就是这个道理。按照“中庸”和“过犹不及”的原则,从心理的角度看,喜怒哀乐这些情感,无论是深藏心底还是表现于外,都应保持一种适度状态,这对健康是极其有益的。同样的道理,人体运动也同样需要保持动静平衡,他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作为有知识、有道德的人,热爱山水、动静自如、张驰有度,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得到快乐、健康和长寿。

  2.2循序渐进、适宜而有规律的运动于健身最为有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运动是一把双刃剑,适度而有规律的运动可以使人体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提高,可以减慢它的衰退速度,增强免疫力,使人心情舒畅;反之,则会降低人体生理功能,诱发早衰,甚至发生猝死或早亡。人们从众多运动中发现,适度的运动可使人精神振奋,运动的“太过”和“不及”都会使人的生理动态发生不平衡。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偶尔大运动量的运动反而打破了原已形成的生理和机体平衡,犹如暴饮暴食,超负荷运动后人体极易产生疲劳,甚至加重已患疾病的病情。循序渐进、适宜的运动对身体健康是最为有利的,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舒适自如,顺乎自然。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仅仅依靠1周2节的体育课教育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课外体育锻炼的延伸和扩充,可以说健身效果是不理想的,科学的锻炼应是每周进行3~5次适宜的运动,这样才能获得提高体能、增进健康的效果。过犹不及、张驰有度、劳逸结合、动静平衡是一剂传统而又时尚的健身良方,科学的健身理念对于现代人强身健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健身运动和竞技运动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大众普及型的运动,以健康身心为目的,而科学的健身是非常重要的;违反科学的健身运动,不但达不到健身的目的,反而有害健康。

  3“无忧无怨”的生活态度是孔子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3.1谨慎把握“无忧无怨”原则,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仁德之君子,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即使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恼恨别人,内心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他认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这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所为,接近现代文明社会所提倡的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行为标准。在孔子看来,如果每个人为人处事都能做到“无怨”、“不怨”、“不愠”,具备了这种“坦荡荡”的君子胸怀,就能遇事“不怨天,不尤人”[1]。孔子的“无忧无怨”、 “不怨天,不尤人”原则,从积极的一面看,强调的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启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但是也应看到,孔子的这一为人处事原则包含有消极的宿命论思想和无原则的忍辱负重、不分是非曲直、不讲原则的一面,“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这就是孔子不要求别人了解,存心自有天知的宿命论思想的具体体现。从现代的观点看,这种不分是非曲直、不讲原则的处事态度不足取,其“知我者其天乎”的宿命观更应否定。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要一分为二地对孔子的“无忧无怨”原则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学校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等4个方面都健全,才能称其为健康这一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标准。体育教育对于促进躯体健康的作用勿庸置疑,然而体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重视,这些问题还需引起足够重视。

  3.2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生活和自然规律经常受到破坏,工作、生活、学习矛盾增多,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和生理负荷,容易使人产生紧张感、压力感和焦虑感,有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常常自哀自叹、怨天尤人或者引发过激的行为。近年来,由于学习、经济、就业和人际关系压力等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上升趋势。生活中的暴怒、大悲、大喜、压抑、过激等情绪和行为自古以来都是养生健体之大忌。调查表明,长期的忧郁和焦虑可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罹患疾病;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有了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的事。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渴望友谊、寻找知音、广交朋友是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显著特点。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互相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的沟通,能够改变、调整、强化人际交往。心态决定人生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的“无忧无怨”原则和为人处事的行为风范,对当今学生将起到很好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4经常性的健身实践是孔子健身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1将“六艺”列入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张“君子不器”[1]。他认为,作为君子应具备多才多艺的本领,因而在教学中,孔子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射和御”,分别指射箭和驾车。把射箭和驾车技艺看作是当时的一项体育项目,也许有些牵强,但在当时通过射箭、驾车的练习,可以达到提高技能,强健身体的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

  4.2经常性的健身实践可以净化心灵,陶治情操孔子重视体育教育,不仅把体育列入教育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而且自己也经常参与健身实践。据《礼记》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3],非常生动传神地为我们展现了孔子练习射箭时,围观者如一堵墙般围着观看的精彩场面。此外孔子对驾车也很感兴趣,“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1],表明孔子对驾车的一种偏爱。郊游和登山更是孔子经常性的健身行为,孔子和他的弟子樊迟“游于舞雩之下”(《论语·颜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游览和登山的经历早被人们所熟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正是这种与山水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在愉快参与健身的实践中,既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又达到了增强体能,健康身心的目的。

  5结语

  2000多年前孔子的健身思想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强身健体的实践,不仅构成了他健身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他的健身行为也为现代人树立起了良好的行为风范。我们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孔子健身的理论和健身实践加以必要的阐释,吸收孔子健身理论的精华,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让学生懂得科学的健身锻炼有利于健康,健身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而且也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科学的运动是走向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生命会因为科学运动而康健,生活也因健康而充满快乐。

【参考文献】
    [1]刘宝楠[清].论语正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2]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2-93.

  [3]陈浩.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32.

  [4]焦循.孟子正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538.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体育系,广西宜州546300。

作者: 韦善干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