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11期

偶发性事件引起社交恐怖障碍1例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交流障碍。学生笔者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曾接访了1例因偶发性事件引起的社交恐怖障碍患者,经过10次心理咨询,患者终于摆脱了社交恐怖阴影,重新回到了集体中。现将本案例分析如下。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mdash。...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交流障碍;学生

  笔者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曾接访了1例因偶发性事件引起的社交恐怖障碍患者,经过10次心理咨询,患者终于摆脱了社交恐怖阴影,重新回到了集体中。现将本案例分析如下。

  1  患者资料

  1.1  基本情况 

  小王,22岁,独生女,某重点高校一年级研究生。父亲是工程师,母亲退休在家料理家务,家庭氛围良好。身体健康,家族无精神病史。

  1.2  表现出的问题(症状) 

  感觉自己走路很奇怪,总有人用异样的眼神看自己,嘲笑自己,因此不想去上课,尽量不出门,对此感到苦恼。

  1.3  主诉 

  “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很爱我,什么事情都帮我办好,所以无论学习、生活都很顺利,没什么挫折,我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失败。我有个我很爱的男友,和我不在一个城市。最近,男友突然说分手,打电话也不接,我感到自己很失败。通过别人我才知道他又有新女朋友了,还挺漂亮。我觉得这事太突然了,我没有心理准备,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到我5 a前脚踝受过伤,那时走路一拐一拐的,同学都说那样很难看。我想就是因为我走路太奇怪了,看起来无精打采的,没气质,他才要分手的。从那以后,我就努力要改正这个毛病,可是越改越改不掉,越改不掉越紧张,到后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敢走路了,生怕别人笑话,感觉别人都在注意我,笑话我。就尽量避免不出门,可是不能总这么下去啊。”

  1.4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主动一人到咨询室,衣着整齐,语调清新,走路缓慢。从辅导员和同学处了解到,来访者为人好强,和同学相处融洽,符合来访者自述。

  2  心理测验与诊断
  
    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SAS粗分为51,标准分为64。

    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高中时期脚踝曾经受过伤。(2)心理因素——①认知方面,由于突发性事件(男友突然提出分手)导致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造成心理压力;②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③个性争强好胜,无法正视挫折。(3)社会文化因素——①男友突然提出分手;②从小一帆风顺,没经历过挫折,承受力较差。

    该来访者主要症状是在人多的地方走路时总感觉有人在注意她,取笑她奇怪的走路姿势,认为这种奇怪的走路姿势会影响人际交往,有社交回避的倾向。结合原因分析和主要症状,诊断为社交恐怖障碍。

    诊断依据:(1)来访者的认知与情绪表达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想、妄想等精神病症状,社会功能基本正常,故排除精神病性。(2)症状出现1个月左右(小于3个月),来访者在他人帮助下能摆脱痛苦情绪,社会功能基本正常。在进行系统的躯体检查后,证实无器质性障碍。(3)根据来访者自述及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分析,来访者从小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本人也比较好强,因为男朋友突然提出分手,从而产生了“是我走路姿势奇怪他才提出分手”这样的假设,从而想努力改变自己的走路形象。但事与愿违,反而使其更加紧张,以至于在人多的地方会觉得总有人注视她,取笑她的走路姿势,进而导致了回避的行为。SAS得分也显示,来访者存在中度焦虑症状。

  3  咨询

    第1阶段(第1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倾听来访者叙述,收集了解情况,让来访者明确自己目前的情绪和不良行为模式,调节来访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

    为消除来访者的紧张情绪,增强信任感,在会谈中合理运用倾听、询问、鼓励、共情等技巧。然后向来访者介绍社交恐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何治疗等,消除来访者顾虑,来访者表示愿意接受咨询。

    第2阶段(第2次):对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第一步是对其进行放松技术的指导,由肌肉放松、呼吸放松到意念放松,逐步使其掌握正确的放松方法, 嘱咐来访者回宿舍坚持每日训练2次,每次10~20 min,体验放松的感觉。
   
  第3阶段(第3~6次):在获得来访者同意后,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了行为治疗的重要性,帮助来访者建立焦虑情绪等级表,让来访者想象自己处在不同环境下的焦虑程度,用来记录在行为治疗中自己焦虑情绪的变化。训练1周后,向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在信任的朋友的陪伴下每周至少2次走出宿舍,来到在感觉自己会有中度焦虑的场所中走路,每次走路至少在20 min以上,每隔5 min记录下当时的焦虑水平。来访者从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习到,焦虑水平并非始终处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而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焦虑水平有下降的趋势[1]。来访者在家庭作业报告上表示,虽然自己感觉能对焦虑情绪有所控制,但仍然存在焦虑情绪。

    第4阶段(第6~9次):来访者认为“别人都会笑话我走路的样子”是令其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因此,本阶段主要围绕着挑战和重建该非理性认知展开,其目标是要求来访者认识到,即使走在人多的路上,也未必有人会注意到她走路的姿势。经过上述训练,来访者感觉不再像以前那么焦虑,现在她在走出宿舍前,都会对自己暗示“我走路没有问题,不必紧张!”
   
  第5阶段(第10次):来访者将男友的离去归结为自己走路有问题,在相信自己走路姿势没有问题后,首先对其进行哀伤辅导,使来访者压抑已久的负性情绪得以宣泄,并和过去、和男友说再见,进一步对来访者采用认知领悟疗法使她正视感情的变化。经过和咨询师探讨关于爱情和分别的话题后,来访者报告情绪得到较好的缓解,重拾了信心,不再在意自己的走路姿势,又重新融入到集体中。

  4  评估

    咨询过程中,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来访者分时段进行评估,结果粗分/标准分分别为咨询前51/64,咨询中期41/51,咨询结束后24/30。来访者的自我报告和咨询结束后量表评估一致,即其社交焦虑症状明显缓解。

  5  结论

    从以上的咨询案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往往容易因挫折走入认知误区,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咨询师在面对青年纷繁复杂的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行为和症状的实际,选择适宜的咨询和治疗技术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兴华,钱铭怡.社交焦虑障碍的行为治疗:案例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432-435.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陕西 710049。

作者: 刘晓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