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四川精神卫生2006年第19卷第1期

米氮平治疗伴有广泛焦虑障碍的抑郁症对照研究

来源:四川精神卫生
摘要:有报道[1,2]该药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和较好的抗焦虑作用。本研究应用米氮平治疗伴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的抑郁症,并与阿米替林进行疗效对照观察。均符合DSM-IV重症抑郁障碍及广泛焦虑障碍诊断标准。Hamilton抑郁量表(HAMD)[3]24项版本前17项评分≥18分。...

点击显示 收起

    米氮平(mirtazapine)是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NaSSA)能药物。有报道[1,2]该药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和较好的抗焦虑作用。本研究应用米氮平治疗伴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的抑郁症,并与阿米替林进行疗效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例均系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住院患者。均符合DSM-IV重症抑郁障碍及广泛焦虑障碍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Hamilton抑郁量表(HAMD)[3]24项版本前17项评分≥18分;从未用过抗精神病药或停药2周以上。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以及已知的酗酒或药物依赖者。所有病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米氮平组或阿米替林组各36例。米氮平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为(365±109)岁,入组时HAMD分值为(283±65)分;Hamilton焦虑量表(HAMA)[4]分值为(231±53)分。阿米替林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369±116)岁,入组时HAMD分值为(279±67)分,HAMA分值为(228±54)分。两组性别、年龄、入组时HAMD和HAMA分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米氮平组初始剂量为15mg/d,继之按病情变化调整至治疗剂量45mg/d。阿米替林组50mg/d,继之按病情变化调整至治疗剂量150~300mg/d。两组疗程均为6周。整个实验期间均不合并其它精神药物,对个别失眠者可使用地西泮。由两位精神科主治医师采用HAMD、HAMA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5]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末进行评定。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脑电图等检查。临床疗效根据HAMD减分率80%~100%为痊愈,60%~79%为显著进步,31%~59%为进步,≤30%为无效。本文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注:组间比较:显效率的χ2=028,有效率的χ2=056,P均>005。
   
  由表1显示,米氮平组显效率为750%,有效率为917%,与阿米替林组的694%及861%相当,经χ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22  两组HAMD及HAMA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HAMD及HAMA评分比较(略)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t检验):1)P<001。两组间比较(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由表2显示,两组治疗前HAMD总分、因子分及HAMA总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6周末,HAMD总分及HAMA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但两组间HAMD总分、因子分及HAMA总分下降分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根据TESS量表评定,在为期6周的治疗过程中,米氮平组出现体重增加9例,头昏4例、水肿3例,乏力2例,口干2例,嗜睡、手抖及出汗各1例。阿米替林组出现口干15例,便秘13例,排尿困难12例,视力模糊10例,头昏8例,头痛7例,失眠2例,心电图异常改变4例。所有不良反应未经特殊处理而逐渐恢复。

  3  讨论

  焦虑和抑郁共存患者较单纯抑郁或单纯焦虑往往具有症状重、病程长、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点[6],临床处理颇为棘手。Goodnich等[7]报道米氮平对重症抑郁伴有广泛焦虑障碍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Stahl[8]报道,双重作用药物抗抑郁剂的起效时间可能更快,可能对严重抑郁症及难治性抑郁症有益。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周末,米氮平组HAMD总分、各因子分及HAMA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说明米氮平对抑郁的各因子均有良好的效果,尤其对焦虑/躯体化及睡眠障碍效果颇佳。同阿米替林相比,总体疗效相当。

  不良反应方面,米氮平组常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头昏、水肿、乏力及口干。国外文献[1]报道发生率高的是口干、体重增加、嗜睡、头昏、乏力等。但其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无需特殊处理而逐渐恢复。

  参考文献

  1  Benkert O,Szegedi A,Kohnen R.Mirtazapine compared with paroxetine in major depression.J Clin Psychiatry,2000,61(9):656~663.

  2  翁史曰文,李华芳,赵靖平,等.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多中心对照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5):329~333.

  3  汤毓华.Hamilton抑郁量表(HAMD).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增刊):38~40.

  4  汤毓华.Hamilton焦虑量表(HAMA).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增刊):43~44.

  5  张明园.不良反应量表(TESS).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增刊):63~65.

  6  Bakish D.The patient with comorbid depression and anxiety:the unmet need.J Clin Psychiatry,1999,60(6):20~24.

  7  Goodnich PJ,Puig A,Devane CL,et al.Mirtazapine in major depression with comorbi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 Clin Psychiatry,1999,60(7):446~448.

  8  Stahl SM.Are two antidepressant mechanisms better than one?.J Clin Psychiatry,1997,58(8):339~340.

  作者单位:272051  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   

作者: 李志成 曾昭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