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7B期

重型肝炎预后135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重型肝炎是一类病情重、病死率甚高、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肝脏疾病。如能及早准确地判断患者预后,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我们收集1999年5月~2003年5月收治的135例重肝病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病例选择135例均为我院住院重型肝炎病人,男98例(72。...

点击显示 收起

重型肝炎是一类病情重、病死率甚高、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肝脏疾病。如能及早准确地判断患者预后,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我们收集1999年5月~2003年5 月收治的135例重肝病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35例均为我院住院重型肝炎病人,男98例(72.6%),女37例(27.4%)。年龄最小1岁,最大86岁,平均(32.38±16.91)岁。

1.2 诊断标准 按照2000年10月西安第六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诊断。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6例(11.85%),亚急性重型肝炎23例(17.04%),慢性重型肝炎96例(71.11%)。

1.3 辅助检查 对近4年我院收治的重型肝炎病例的年龄、性别、生化检查(TSB、DSB/TSB、ALT、AST、AST/ALT、A/G、Tch、PTA)、病原、并发症、诊断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预后分为1-好转治愈组,2-恶化死亡组。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年龄与预后 见表1。

表1 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例(%)

注: ˇ P<0.001(与其他两组比较)

2.2 性别与预后 见表2。

表2 性别与预后的关系 例(%)

2.3 生化检查与预后 见表3。

表3 生化检查与预后的关系

注: ˇ P<0.001

2.4 病原与预后 见表4。HBV的感染率为79.26%。

表4 病原与预后的关系

2.5 并发症与预后 见表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2.96%(112/135),其中电解质紊乱48例(35.56%),Ⅱ度以上肝性脑病20例(14.81%),腹水20例(14.81%),感染15例(11.11%),出血12例(8.89%),肝肾综合征8例(5.9%)。

表5 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并发症

注:除2与3种相互比较 ▲ P>0.05外,其余 ˇ P<0.001

2.6 诊断与预后 见表6。

表6 诊断与预后 例(%)

3 讨论

本组报告了不同性别及各年龄段重型肝炎的构成比,我国男、女携带HBsAg的比率约为1:0.7 [1] ,本组资料显示男女重型肝炎构成比值为1:0.38,表明男性较女性易发生重型肝炎。病死率比较显示女性较男性高(P<0.05),考虑与治疗欠缺有关。年龄上分析,重肝发病率以20~50岁居多87/135(64.44%),但病死率低于其他两组P<0.001。<20岁组发病以急重肝和亚急性重肝为主21/31(67.74%),>50岁组发病以慢性重肝为主15/17(88.24%),其病死率为80.95%,与1998年Dhiman等报道 [2] 相符,原因与老年人肝脏的再生能力差有关。病死组与存活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2.73±13.31)岁,(32.38±13.36)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文135例重型肝炎病原分析显示HBV感染为主107/135(79.27%),符合我国乙肝感染率高的特点。对HBeAg的表达的分析表明,病死率HBeAg阴性(71.43%)>HBeAg阳性(50.94%)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学者 [3] 认为HBeAg是干扰CTL免疫识别和造成免疫耐受的主要因素。当出现前C基因变异,HBeAg阴性,抗HBe阳性时,患者由于缺乏HBeAg的免疫耐受性调节作用而产生过强的免疫反应,CTL大量活化攻击靶肝细胞,造成大量靶肝细胞破坏,临床表现重型肝炎。由此提示临床工作者对于乙肝感染者HBeAg阴性患者也要定期检查、及时治疗,以防病情演变为重型肝炎。另外本组2例乙肝合并丙肝病人均死亡,6例乙肝合并丁肝病人5例死亡,因病例数少未做统计学分析,但也可看出乙型合并丙型、丁型病毒感染预后差。本文135例重肝病人中,因并发症死亡87例,占64.44%。其中,单发并发症29例中,肝性脑病11例,其中Ⅲ度以上的8例均死亡,说明昏迷程度越深,预后越差;腹水10中,死亡4例;其它并发症感染4例,死亡3例;电解质紊乱2例,出血2例均死亡。2种以上并发症发生率高,占61.48%(83/135),其中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出血、肝性脑病等相互之间有因果关系,表5显示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因此,及早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型肝炎病死率。从各项生化指标看,预后两组SB、PTA、TCH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其他报道结果一致 [4] ,其他指标比较无意义。在重肝临床各型中病死率高低顺序为急性重型(100%)>亚急性重型(78.26%)>慢性重型(55.21%),与报道 [5] 一致。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复杂的,只有对上述多种指标进行客观分析,才能较客观全面地判定重型肝炎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崇柏.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中国公共卫生,1997,13(7):515-516.

2 Dhinan PK,Seth AK,Jain S,et al.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early indicaˉtors in fulminant failure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Dig Dis Sci,1998,43:1311-1316.

3 顾长海,王宇明.肝功能衰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0-171.

4 黄桂梅,赵志新.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因素分析.临床荟萃,1999,14(21):968-969.

5 彭颉,李福山.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与诊断分型的再认识.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2):14-15.

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疾病科

(收稿日期:2004-03-17)

(编辑李 木)

作者: 李玉芳焦运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