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7B期

腮腺混合瘤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提高腮腺混合瘤的超声诊断率。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4例腮腺混合瘤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4例腮腺混合瘤中有2例超声误诊为腮腺恶性肿瘤,1例误诊为腮腺淋巴瘤,1例误诊为腮腺囊肿。超声对本病诊断率为88%,误诊率为12%。...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提高腮腺混合瘤的超声诊断率。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4例腮腺混合瘤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4例腮腺混合瘤中有2例超声误诊为腮腺恶性肿瘤,1例误诊为腮腺淋巴瘤,1例误诊为腮腺囊肿。超声对本病诊断率为88%,误诊率为12%。结论 超声对腮腺混合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有些病例与腮腺其它肿块易混淆,应予注意与鉴别。

关键词 腮腺混合瘤 超声诊断

我们对1997年1月~2004年4月在我院经超声诊断、手术或穿刺后病理证实的34例腮腺混合瘤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工作人员对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技术水平,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腮腺混合瘤患者34例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24~57岁,平均39.4岁,均为单侧发病。肿瘤大小约1.4~5.2cm,其中2cm以下4例,2~4cm23例,4~5cm4例,5cm以上3例。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为美国产泰索尼2D-Gateway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MHz,病人取仰卧或侧卧位,颈部下方垫枕,使颈部充分暴露,仰卧位时嘱病人头转向健侧,采用直接探测法,沿腮腺做纵切及横切的十字交叉位扫查,并与健侧对比,重点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血流特点等。

2 结果

34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中有2例超声误诊为腮腺恶性肿瘤,1例误诊为腮腺淋巴瘤,1例误诊为腮腺囊肿。超声对本病的诊断符合率为88%,误诊率为12%。总结34例混合瘤声像图及血流特点如下:(1)腮腺区可见局限性的异常回声团块,较大者可使腮腺体积增大而变形。(2)肿块形态规则,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或表面呈分叶状。(3)肿块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部分有包膜存在。(4)肿块内部回声多呈均匀分布的低回声及等回声,或均匀分布的低回声及等回声中有散在的细小蜂窝状分隔,当出现囊性变时,在其内可出现无回声液暗区。有的还可出现点状或条索状钙化。(5)肿块后方回声无衰减。(6)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表现多为边缘包绕型的分布,收缩期峰值流速<50cm/s。对超声不符合病理诊断的4例分析其误诊的原因如下:2例因形态不规则,无明显的边界反射,周缘模糊,伴有不均匀的内部回声,同时病变内引起动脉型血流频谱而误诊为腮腺恶性肿瘤。1例因肿块体积小,且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而误诊为腮腺囊肿。另外1例由于操作者早期经验不足,将生长在腮腺下极的形态规则,表面光滑的卵圆形肿块误诊为腮腺淋巴瘤。

3 讨论

腮腺混合瘤是腮腺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据文献记载最小的发病年龄可见于新生儿,最大者80余岁,但以40岁左右居多 [1]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肿瘤一般体积不大,直径约2~5cm。形态较规则,表面光滑,呈结节状或分叶状,活动性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外多有完整包膜。肿瘤生长缓慢,多不伴有其他症状。因腮腺混合瘤的不同超声表现应注意与其相似图像的其他疾病相鉴别。肿块直径1~2cm时应与较小的囊性病变鉴别,较小的混合瘤呈低回声时有时近似无回声,但仔细观察其内透声差,且后方无增强效应,而囊性病变后方增强效应明显,且存在侧边效应。对于实性病变,还需与腺淋巴瘤及恶性肿瘤鉴别。腺淋巴瘤多见于老年人,生长缓慢,多发生于 腮腺后部的表浅部或下极,其内回声均匀,有时难与混合瘤鉴别,主要的鉴别要点是,腮腺混合瘤触诊较硬,且内部回声较强,而腺淋巴瘤则以低回声区呈“管道样”或“网格状”结构为特点 [2] 。恶性肿物与腮腺混合瘤可从肿块的境界、内部及后方回声及血供特点等几方面进行鉴别,恶性肿物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无完整包膜,呈蟹足样向周围组织浸润,内部回声以中、低回声多见,内可因组织变性坏死出现无回声液化,后方回声衰减,肿物血供丰富,收缩期峰值流速超过60cm/s,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而腮腺混合瘤边界清,大多有包膜,呈膨胀式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后方无衰减,血供特点表现为中等血流强度,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50cm/s。恶性肿瘤较小尚无明显的组织破坏时,也表现为均质的肿物,易于误诊,此时有必要时行活检确诊。综上所述,腮腺区各种肿块的声像图特点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对其鉴别诊断极为重要,只要紧密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提高定性诊断的符合率。超声作为一种安全、方便、无损伤的检查,已成为腮腺混合瘤的首选诊断方法,特别是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的应用,以及近年来介入性超声的运用,超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北京医院主编.口腔组织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67-170.

2 郭军,张玉玲,赵莉,等.颌面部肿块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8):60-64.

作者单位:252000山东省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

(收稿日期:2004-03-15)

(编辑秋 实)

作者: 于霆 李效寅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