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9A期

手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25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介绍一套以旋牵手法为主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疗法。方法运用旋牵复位手法,辅以药物滴注及中药内服。结论旋牵手法是一种改良后的新的治疗颈椎病方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纠正颈椎关节紊乱,恢复力学平衡及椎基底动脉正常供血,作用快捷,配合中西药物使用,使疗效提高且持久。关键词椎动脉型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介绍一套以旋牵手法为主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疗法。方法 运用旋牵复位手法,辅以药物滴注及中药内服。结果 经6~24个月的随访,225例中除7例无效外,其余均收到不同临床疗效,有效率达96.89%。结论 旋牵手法是一种改良后的新的治疗颈椎病方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纠正颈椎关节紊乱,恢复力学平衡及椎基底动脉正常供血,作用快捷,配合中西药物使用,使疗效提高且持久。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旋牵 复位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ˉthy 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1]  ,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我院颈椎病专科运用以旋牵手法为主,配合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2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5例,男119例,女10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9岁,平均38.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为45年。颈椎病诊断参照杨克勤等 [2]  标准,X线片或颈椎CT、MRI显示椎骨骨质增生,椎间隙或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颈椎曲度变直;颈旋转试验阳性,伴有眩晕、复视、眼震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排除内耳及颅内器质性病变,有高血压病史者。其中眩晕、头痛225例,颈枕神经痛102例,上肢麻痛198例,耳鸣、视物不清48例,有体位性猝倒病史27例。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188例,颈曲变直或反曲206例,钩椎关节增生191例,椎体旋转(双边影、双突影)78例,前纵韧带钙化69例,项韧带钙化57例,骨桥形成38例。
   
  1.2 治疗方法 包括旋牵复位手法、药物滴注及中药内服。
   
  1.2.1 旋牵复位手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病人背后,先做颈背部肌肉松解,用大鱼际肌、掌根或拇指上腹交替在两侧颈部肌肉或穴位,自上而下用法、揉法、拿法、拇指分筋法以颈夹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头下斜肌为重点,充分松解颈肩、背部肌肉。然后一手扶住头颈,一手以拇指桡侧面检查颈椎关节突或横突的顺位情况,在检查出侧歪的关节突或横突后,(以C 4 右偏为例)术者以左手拇指按压在C 4 关节突或横突右侧,其余四指分开托住患者枕部,右手屈肘,托住其颞颌部,用术者前胸固定患者后头部,然后缓慢地用右手带动头部向右方旋转,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右手突然快速向上牵引,左手拇指同时在偏歪的棘突或横突上向中线推压,此时可听到一声或数声弹响音,提示手法成功。
   
  1.2.2 注射疗法 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12~16ml,地塞米松5~10mg;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生素C2g,辅酶A100U,ATP40mg静脉滴注,每天各1次,连用3~5天。
   
  1.2.3 中医治疗 适应证:眩晕伴恶心、呕吐,舌质绛,苔白而腻,脉弦滑。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15g,川朴15g,法夏12g,云苓20g,天麻10g,露蜂房15g,丹参15g,龙骨30g,杜仲15g,僵蚕15g,葛根30g,菖蒲6g,钩藤15g,每天1剂,水煎服。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3]   治愈: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消失,即时超声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半年内未复发者;显效:疗程结束后,眩晕消失,其它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或已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而随访不足半年或半年内复发者;有效:眩晕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其它症状有所改善者;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2.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225例均进行6个月~2年的随访,结果治愈135例,显效6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6.89%。

  3 讨论
   
  3.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CSA的发病因素较多,主要是由于骨质退行性变化,引起颈椎肥大性增大,椎动脉周围的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 [4]  引起椎动脉的反射性收缩,使管腔变小,供血减少,特别是在头部转动时,由于一侧椎动脉血流量降低,而另一侧由于过度牵拉、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量亦降低,不能起到代偿作用,产生失代偿 [5]  。
   
  3.2 旋牵复位手法治疗机制 通过旋牵复位手法,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并能将紧张、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达到直接放松肌肉的作用;推拿手法治疗时,加强了损伤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加速了损伤组织的修复,并对软组织的粘连起松解作用;旋牵手法治疗时,通过斜扳、旋转复位、牵拉摇正等整脊手法,纠正颈椎错位和后关节紊乱,增加了椎间隙宽度,改善了椎间孔“相对狭窄”状况,使颈椎恢复相对稳定的力学平衡状态。恢复椎基底动脉血正常供血,迅速消除眩晕等症状,这种快捷的疗效是一般药物所无法达到的。此外,通过局部及循经取穴点按,激发经气,可能是通过某种“傍神经血管系统”激活了人体神经血管调节机能,从而自身调节椎基底动脉供血,以改善脑干、小脑及枕叶的缺血缺氧状况,消除眩晕及其他症状。

  3.3 药物治疗的机制 在静脉注射方面,我们采用了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及激素,旨在降低血粘稠度,抗血小板、红细胞凝集,加速血液流动,扩张血管,增加组织灌注 量,并通过高渗性利尿作用,解除或部分解除动脉痉挛。值得一提的是,少数病人对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静滴出现反应,但本组加入激素后,无一例出现过敏现象。维生素C能促进纤维胶原纤维组织的修复,并能阻止激素的分解,维持其有效血浓度;辅酶A、ATP能提高组织细胞的活动力,改善血液供给和营养,使再生能力得到加强。在中药运用方面,CSA病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脾两虚、虚风内动、脾虚生痰,所以养肝熄风,健脾化湿;通络为治则。上述诸药合用,疗效颇佳。
   
  从本组病例分析,伴有微循环障碍及高粘滞血症者,临床表现要重些,恢复也明显缓慢些,这表明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的发病机制中,颈椎疾患只是其中一重要因素,而许多情况下是二种以上因素所致。可以认为,在脑动脉硬化时,椎动脉弹性下降,管腔变窄,供血量相应减少;而微循环障碍和血液高粘滞状态致使血液粘稠,血流缓慢,组织供氧功能下降,对缺血的代偿能力全面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颈椎疾病患者,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诱因,都会导致严重的椎动脉缺血症状的发生。所以,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和预防中,应针对以上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冯世庆,杨明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7.
   
  2 杨克勤,张立虎.颈椎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82-83.

  3 刘秋成.超声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6):60.
   
  4 张清,孙权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中国中医骨伤科,1998,6(4):59.
   
  5 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4-65.

  (收稿日期:2004-06-21)

  (编辑李 木)

作者: 李国准 陈少雄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