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9B期

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6h(42例)和6~12h(延迟溶栓44例)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延迟溶栓仍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对有溶栓适应证者也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疗效评价目前,静......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6h(42例)和6~12h(延迟溶栓44例)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6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8.57%,病死率为4.76%;延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47.73%,病死率为11.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04%比20.45%)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6h内溶栓者再通率高,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仍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对有溶栓适应证者也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溶栓疗法 疗效评价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方法。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可有效地缩小梗死范围,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防止不可逆的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我们将1999年1月~2003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6h内溶栓与6~12h溶栓(延迟溶栓)两组进行疗效对比,旨在探讨发病距溶栓时间的不同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和发生不良反应的相互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文献 [1]  的溶栓入选和除外标准。溶栓距发病在6h以内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4±2.21)岁;梗死部位:局限前壁及前间壁25例,下壁及正后壁9例,高侧壁4例,复合壁4例。溶栓距发病时间在6~12h患者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2.42)岁;梗死部位:局限前壁及前间壁24例,下壁及正后壁8例,高侧壁7例,复合壁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参考文献 [1]  标准。采用150U的国产尿激酶(UK)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给药前加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以后每日口服300mg,连服3天,然后以每日100mg的剂量长期服用。溶栓治疗12h后开始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每12h5000U),连用7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两组同时给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1.3 观察指标 (1)观察胸痛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皮肤粘膜、咳痰及尿中有无出血现象;(2)分别在溶栓前和溶栓最初3h内每隔0.5h记录1次18导联心电图,以后每日记录心电图1次,连续7~10天,出院前和发病第30天复查常规心电图;(3)检测溶栓前、溶栓后每2h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连续8次,以后每隔1~2天复查1次,直到恢复正常;(4)观察发病30天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和计算发病30天内的病死率。
   
  1.4 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评价参照文献 [1]  标准,4项间接判断标准中以下列二项作为主要判断再通的标准:(1)肌酸激酶峰值提前在16h以内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提前在14h以内;(2)溶栓开始后2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上迅速回降≥50%。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 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再通率与病死率比较 6h内溶栓组再通33例,再通率为78.57%;死亡2例,病死率为4.76%。延迟溶栓组再通21例,再通率为47.73%;死亡5例,病死率为11.36%。6h内溶栓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延迟溶栓组(P<0.01);6h内溶栓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延迟溶栓组(P<0.01)。

  2.2 发病30天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6h内溶栓组发生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1例;延迟溶栓组发生心力衰竭6例,心源性休克3例。

  2.3 不良反应
   
  2.3.1 过敏反应与一过性低血压 6h内溶栓组发生过敏反应3例(7.14%),其中发热2例,寒战1例;延迟溶栓组发生过敏反应4例(9.09%),其中寒战、发热1例,发热3例,两组比较P>0.05。6h内溶栓组发生一过性低血压5例(11.90%);延迟溶栓组发生一过性低血压5例(11.36%),血压下降至70~80/50~60mmHg(1mmHg=0.133kPa),经立即补充低分子右旋糖酐、输注多巴胺后血压迅速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2 出血 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仅有轻微出血发生,其中6h内溶栓组6例(14.29%),3例皮肤紫癜、粘膜少量出血,3例痰中带血、镜下血尿;延迟溶栓组7例(15.90%),3例皮肤紫癜、粘膜少量出血,1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镜下血尿,2例痰中带血。全部病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点旨在尽可能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因此,溶栓治疗就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点措施,且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再灌注疗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以发病在12h以内的患者最适宜。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即发病距溶栓开始时间越短,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通,使更多的心肌受到保护,心功能也可获得改善。相反,溶栓距发病时间越长,疗效越低或消失。早期再灌注缩短冠状动脉闭塞时间,减少左室功能减退和扩张,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泵衰竭或急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延迟再灌注对梗死愈合过程以及减少左室重构、降低泵功能异常和电不稳定性的发生都产生有益的作用 [2]  。本组资料显示:通过临床试验,6h内溶栓组与延迟溶栓组的再通率和病死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再通率随溶栓距发病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病死率随溶栓延迟而升高。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表明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增加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多数临床研究证实,溶栓治疗的时间早晚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具有相关性,在6h内进行溶栓获益最大,但在6~12h溶栓也可产生明显益处 [2]  。我们的经验是:(1)急诊救护中心可将院前心电图作为常规检查,以缩短院前诊断时间,使患者及早得到正确治疗;(2)对具备典型症状、心电图表现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者,尽量争取入院后立即或在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使更多适于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及时得到充分的治疗;(3)溶栓后进行心电监护,定期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变化,以防止突发心脏事件;(4)延迟溶栓虽然不如6h内溶栓的疗效好、病死率低,但我们的研究显示延迟溶栓血管再通率仍有47.73%,因此我们认为,对发病6~12h且仍有溶栓适应证者,也应积极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 陈灏珠.心脏病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00-1101. 

  (收稿日期:2004-06-19)

  (编辑元 红)

  作者单位:454450河南省博爱县人民医院内西科 

作者: 张建军 赵志庆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