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B期

祖国医学对皮肤病的临床证治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保护器官之一,她坚韧而又柔软,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主要屏障,具有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和免疫的功能,当受到机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损伤时,以上的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影响,便导致皮肤病的发生。对皮肤病的治疗,祖国医学以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及科学的整......

点击显示 收起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保护器官之一,她坚韧而又柔软,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主要屏障,具有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和免疫的功能,当受到机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损伤时,以上的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影响,便导致皮肤病的发生。对皮肤病的治疗,祖国医学以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及科学的整体观念,贯穿于皮肤病学的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各个方面,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耸立在医海之中,具有牢固与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自豪。下面谈谈笔者在医疗工作中,根据常见皮肤病的局部自觉症状与皮肤形态、色泽改变的他觉症状及发生的部位进行辨证治疗获得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1 辨证

    1.1 皮肤病的自觉症状辨证 瘙痒、疼痛、灼热甚至局部皮肤麻木等症状,都是皮肤病的共同特征,但它的病因可分属风、属湿、属热、属虫或属血虚、血热等。属风者:其痒遍布全身,流窜不定,亦可好发于头面部,多呈干性瘙痒,舌质红或淡红,舌苔薄,脉弦。属湿者:为脂水浸淫,缠绵难愈,以会阴、下肢为多,舌苔白腻,脉濡。属热者:以皮肤热作痒为持点,常遇热加重,舌红苔黄,脉数。属虫者:局部痒若虫爬,奇痒难受,部位固定,夜间为甚。属血虚者: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脉沉细或缓。疼痛者:常因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疼痛固定属血瘀,痛无定处属气滞。寒痛者皮温偏低,自觉酸痛,得热则减;热痛者皮肤色红炽热而痛,得冷则减。局部皮肤灼热者多为热毒火邪所致。皮肤麻木者:常因气血不通、经络阻滞所致,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的意思。

    1.2 皮肤形态色泽异常的他觉症状辨证 皮肤局部皮疹形态、色泽的改变,均是他觉症状。斑疹者:有红斑、紫斑、白斑、色素沉着斑等区别。红斑者多为血热所致,红斑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则为热重;紫斑者可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白斑者多为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色素沉着斑者多为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丘疹者:色红细密伴瘙痒属风热,色红较大属血热。水疱者: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或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虚湿蕴。脓疱症状,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风团症状,疹色白属风寒或血虚,色红多属风热;此外抓后出现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多为血热生风所致。鳞屑症状,见于急性病后者为余热未净,见于慢性病时,常为血虚或血燥,鳞屑油腻多为湿热,干性常为血虚风燥。皮肤糜烂有脓痂者属湿毒,慢性湿润糜烂者多属脾虚湿盛。皮肤溃疡症状,溃面有肉芽水肿及色淡者为脾虚湿盛,溃疡红肿疼痛为热毒,溃面灰暗无泽、平塌不起为血虚。皮肤浆痂症状属湿热,血痂为血热,脓痂为热毒互结。皮肤苔藓样变症状,多属血虚风燥,也可因气血瘀滞、肌肤失养而成。

  1.3 皮肤病发生部位的辨证 病发于人体上部者,为三阳经受病,多为风邪所致,与鼻部患病及肺经有关;在面唇部,与脾胃经有关。病发生在人体中部(即腰背、胁肋部),为肝胆经受病,多由气郁、火郁或肝胆湿热引起。病发于下部,为太阴经受病,多属湿热或寒湿,因湿性趋下;发于阴部者,与肝肾二经有关。

    2 治疗

  鉴于对皮肤病在病因、病机上有了辨证的医学理论,对皮肤病的治法就比较清淅了。临床上,笔者根据皮肤病的不同自觉症状、不同的皮疹形态色泽及其发生部位差异的他觉症状,以祖国医学的理论为基础,确立理法方药,分内服与外用方药治疗,均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2.1 内服中药的证治方法

    2.1.1 疏风止痒法 本法适用于风寒与风热患者。证见皮疹色淡或白、遇冷即发、舌苔白、脉浮紧者,如常见的风寒型荨麻疹、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等,均可选用《伤寒论》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疗。若证见皮疹色红,发热畏寒,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者,如风热型荨麻疹、玫瑰糠疹等,均可选用《外科正宗》的消风散或《宣明正方》的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

    2.1.2 清热解毒法 本法适用于热毒证。临床见皮疹热发红,身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细菌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均可选用《外科秘要》的黄连解毒汤或《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

    2.1.3 清热凉血法 本法适用于血热证。证见皮疹色红或紫红,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过敏性紫癜、剥脱性皮炎等,均可选用《温病条辨》中的清营汤或《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

    2.1.4 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湿热证。证见皮损发红,丘疹小疱糜烂渗液,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苔黄腻,脉弦数者,如急性湿疹、带状疱疹,可选用《医方集解》中的龙胆泻肝汤或《疡科心得集》中的萆渗湿汤加减治疗。

    2.1.5 健脾除湿法 适用于脾虚湿阻证。证见皮疹色淡不鲜,糜烂渗液,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细者,如亚急性湿疹,可选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除湿胃苓汤加减冶疗。

    2.1.6 益气固表法 适用于表虚卫气不固之证。表虚自汗,风寒易袭,着冷即发风团,皮疹反复发作者,如某些慢性荨麻疹,治宜御风益气固表,可选用《丹溪心法》中的玉屏风散加味冶疗。

    2.1.7 养血润肤法 适用于血虚风燥证。证见皮疹干燥脱屑,增厚粗糙或皲裂,发毛枯稿、脱落,头晕目眩,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细者,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静止期、银屑病等,可选用当归饮子或《医宗正传》中的养血润肤饮加减。

    2.1.8 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阴虚火旺证。证见皮疹潮红,骨蒸潮热,虚烦不眠,盗汗遗精,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者,如红斑狼疮,可选用《医宗金鉴》中的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治疗。

    2.1.9 平肝熄火法 适用于血虚肝旺证。证见血虚生风,肝失血养或老人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的皮疹干燥脱屑、淫淫作痒,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治疗宜养血平肝、熄风止痒,可选用《杂病证治新义》中的天麻钩藤汤加减冶疗。

    2.1.10 活血祛瘀法 适用于经络阻遏、气滞血瘀之证。证见紫红斑或瘀斑,结节,局限肿胀,疼痛,口唇色紫,舌昏暗淡或有瘀点,舌苔白,脉缓或涩者,如红斑狼疮、脉管炎性皮肤病、硬皮病等,治疗可选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的桃红四物汤加减冶疗。

    2.1.11 益阳通络法 适用于寒湿阻络证。证见皮疹苍白、青紫,皮温偏低,肢冷、伴麻木或疼痛,小便清长,苔白滑,脉沉者,如雷诺征、冷球蛋白血症等,可选用《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

    2.1.12 温补肾阳法 适用于肾阳不足证。证见精神萎靡,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者,如肾病综合征,或见于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治疗的红斑狼疮、天疱疮等,可选用《景岳全书》中的右归丸加减治疗。

    2.2 外用中药治疗

    2.2.1 散剂 以单味或复方药物制成的干燥粉末,具有散热解毒、清凉止痒和干燥保护作用,适用于无糜烂渗液的急性皮炎、湿疹。选用《中医外科学讲义》中的青黛散或《外科正宗》中的如意金黄散治疗。

    2.2.2 水剂溶液 用中药煎水而成,用于熏洗,也可用作浸泡、湿敷之用,具有清洁保护、收敛止痒、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有糜烂渗液的急性皮炎、湿疹、足癣伴感染者。可选用《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龙胆草水剂或马齿苋水剂治疗。

    2.2.3 洗剂 中药粉与水之混悬物,具有收湿、散风、清凉 作用,适应证与散剂基本相同。选用《中医外科临床手册》中的颠倒散冶疗。

    2.2.4 油剂 以中药粉与植物油调剂而成或将药物与植物油煎熬去渣而成药油,适用于鱼鳞病、干燥性婴儿湿疹等。选用甘草油、紫草油等治疗。

    2.2.5 药膏(软膏) 以中药粉与固体油类基质混合调匀而成,具有促进慢性炎症消退、润泽皮肤及软化痂皮的作用,适用于银屑病、慢性湿疹及痂皮显著的皮肤病。选用润肌膏,外搽或封包均可。

    2.2.6 膏药 以动物油、蜡、树胶加入中药粉,高温熬炼,摊于布或蜡纸面上而成,具有驱风止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作用,适用于慢性皮炎、湿疹、恶疱肿毒。可选用《外科正宗》中的太乙膏、拔毒膏治疗。

    2.2.7 药酒(剂) 用单味或复方中药浸泡于白酒或酒精而成,一般浸泡7天后取酒外用,具有杀虫止痒作用,适用于癣病及神经性皮炎等。选用《外科全生集》百部酊、癣酒等治疗。

    2.2.8 醋浸剂 用中药浸泡于醋液中1周后而成,具有杀虫解毒、止痒作用,适用于皮肤癣菌病。选用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中的藿黄浸剂,浸泡患处,每日1次,每次30min。

    2.2.9 烟熏剂 利用中药粗末燃烟的热力、药力,具有行气活血、杀虫止痒作用,适用于慢性皮炎、湿疹。选用《赵炳南临床经验方》癣症重药方冶疗。

  3 临床证治体会

    工作中为了有效控制、减少和消灭某些皮肤病,保障全民的健康,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努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做好防治工作。(1)通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人们懂得,经常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对预防皮肤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平时参加体育运动,适度日光照射均可增强体质和皮肤的抗病能力。(2)广大的医务人员对某些传染性皮肤病,如麻风、疥疮、脓皮病、头癣及其他皮肤真菌病等,应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发现传染源应及时隔离治疗,切断传染途径,防止接触传染。(3)对某些非感染性皮肤病,如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应深入细致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或再摄入,禁用有关的致敏药物;某些职业性皮肤病,可针对不同的生产环节的致病因素进行防护;对瘙痒性皮肤病,应尽量寻找及去除病因,避免刺激性饮食及热水过度洗烫,保持好皮肤表面的相对干燥及弱酸性的pH环境。(4)通过临床工作可以看到,在现代条件下,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脱离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而发展,必须有相关学科领域和技术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使本学科得到相应的、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医临床工作也必须服从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才能求得自身的相应发展。

    因此,中医工作者要从多学科对人类生命活动进行认知,才能使自己认识与掌握生命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中医理论所固有的广阔范围和丰富内容。     

  作者单位:528400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大涌医院 

    (收稿日期:2004-08-05) (编辑阳 光)

作者: 伍桂伦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