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1B期

糖尿病患者的焦虑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治疗,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及其对治疗经过的认识对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导致残疾和过早死亡[1]。由于糖尿病的不可根治性,许多患者均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糖尿病患者的情绪低落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妨......

点击显示 收起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治疗,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及其对治疗经过的认识对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导致残疾和过早死亡 [1]  。由于糖尿病的不可根治性,许多患者均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糖尿病患者的情绪低落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妨碍了治疗及预后,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调查了250例糖尿病患者,对其焦虑症状进行分析,探讨原因及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2002年3月~2004年3月来我院就诊并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250例,男83例,女167例;40岁以下15例,40~60岁90例,60岁以上145例;已婚193例,单身(未婚、离异、丧偶)57例;病程6个月以上183例,6个月以下67例,既往无精神病史。

    1.2 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 [2]  ,该量表由2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代表1种症状,按照发生频率分为1~4级评分,将20个问题得分相加得到SAS总分(范围20~80分),焦虑严重程度指数=受试者总分/80,指数在0.5以下表明无焦虑,0.5~0.59为轻度焦虑,0.60~0.69为中度焦虑,0.70以上为重度焦虑。相关因素调查,依照自行设计表格,重点调查焦虑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如:婚姻、年龄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 2 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50例糖尿病患者中,106例存在焦虑症状,占42.4%,其中轻、中、重度焦虑分别为21.4%、16.7%、4.3%。糖尿病患者焦虑状况相关因素分析 见表1。

    表1 本组焦虑症状相关因素分析 略 

    表1显示,年龄与焦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年龄越小,患者的焦虑症状越严重;女性患者发生焦虑症状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婚姻与焦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提示配偶的关心和支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很大的改善;新发病例的焦虑症状远远高于老年病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这可能与新发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缺乏及过分担心有关。

  3 讨论

    3.1 糖尿病患者焦虑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其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另外还需要终身服药、定期测量血糖以了解控制情况,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及耐心,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家庭成员的支持。本研究分析了糖尿病患者产生焦虑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患者焦虑症状的产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

    3.2. 护理对策 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是患者规范治疗中的铺助疗法,有助于病情的控制与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在患者和医生之间应起到桥梁作用。患者患病后易焦虑紧张,若住院则因处于陌生环境,易产生防卫心理,依赖性增强,故护士的言行举止应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和尊重,让患者觉得护士是可信赖的,是能帮助自己的人,这种良好护患信任关系,能有效地改善、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去配合治疗。

    3.2.2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知识缺乏是引起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利用患者对本病的求知欲,通过护士讲解、医院社区专题讲座、书面宣传资料、画栏板报宣传、电话咨询、患者间相互交流、出院后医院定期回访等方式,让患者更多的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知识。

    3.2.3 加强药物饮食指导 药物的合理使用及饮食的控制,对患者的病情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成本低、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案,并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方法,使患者能坚持合理用药;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生给予的饮食方案,使他们了解饮食治疗的目的及具体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以取得最佳效果。

    3.2.4 家庭、社会支持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护士要关心、理解、帮助家属,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特别是其配偶)了解糖尿病的一般知识,指导家属如何协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理解患者的心理及适当的不良行为,增加患者和社会的联系,鼓励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状况参加一些活动,使其在群体中得到满足和快乐,调动社区、亲朋好友等各种社会关系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患者,减轻其生活压力,使其从中得到安慰,消除孤独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丽凤,潘长玉,田慧,等.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9.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增刊):202~203.    
  作者单位:314400浙江省海宁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7-29) (编辑李 欣) 

作者: 王丽娟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