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2B期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除常规脱水、止血、预防感染等处理外,均采用脑脊液置换术。具体方法是:严格无菌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取2、3腰椎间隙穿刺,缓慢放出脑脊液(CSF)5ml,注入生理盐水5ml,停留约5min,重复上述操作,每次共......

点击显示 收起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患者在发病后3h~2d入院,均行颅脑CT证实的住院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8.2岁。入院意识障碍8例,头痛、呕吐6例,颈项强直15例,巴氏征阳性5例。
   
  1.2 治疗方法 除常规脱水、止血、预防感染等处理外,均采用脑脊液置换术。具体方法是:严格无菌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取2、3腰椎间隙穿刺,缓慢放出脑脊液(CSF)5ml,注入生理盐水5ml,停留约5min,重复上述操作,每次共置换CSF20ml。常规行上述操作3次,间隔2d。
   
  1.3 治疗效果 (1)意识、头痛及项强:腰穿CSF置换后头痛立即减轻,意识障碍者术后6h苏醒百分率为60%。3次置换术后,脑膜刺激征阴性。(2)CSF化验:外观由血性变淡,化验红细胞数逐步减少。(3)结果:治愈15例,好转2例,再出血死亡1例。
     
  2 讨论
      
  SAH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病,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破坏后释放血管活性胺、多肽,引起血管痉挛,刺激脑膜 [1] 。SAH后红细胞和其破坏产物堵塞第四脑室及蛛网膜孔,出现脑积水。而及时脑脊液置换,有如下作用:(1)可清除红细胞及破坏产物,减轻脑膜刺激。(2)减少CSF总量,降低颅内压。(3)清除血管活性物质减轻脑血管痉挛。(4)通过置换促进脑室血液流动,改善CSF循环。(5)注入的生理盐水稀释了血性脑脊液。
    CSF置换术注意事项:(1)术前常规的谈话,签写同意书。(2)严格无菌,按步骤穿刺。(3)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禁忌。(4)穿刺时用细号腰穿针,拔针芯时要缓慢。(5)穿刺成功后每次置换5ml,而非总量一次换完。(6)术后去枕平卧6h,严格观察生命体征。(7)颅内压过高者,可先应用甘露醇脱水,然后进行该置换术。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36.      

  作者单位:722200陕西省扶风县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11-15) (编辑新 竹)

作者: 伏权世 石建军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