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4期

脑卒中后抑郁神经症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神经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85例脑卒中患者及90例脑供血不全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卒中组的抑郁发生率(68。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卒中的部位、大小及脑内生化因素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重视抗抑郁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神经症的发病机制。 方法  对285例脑卒中患者及90例脑供血不全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脑卒中组的抑郁发生率(68.1%)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卒中的部位、大小及脑内生化因素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重视抗抑郁治疗。
    
  关键词  脑卒中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脑卒中后抑郁神经症(PSD)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报道,近10年我国专家对PSD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专家预测抑郁神经症可能成为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第四大疾病群,将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影响脑卒中后的康复。本文通过对285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就其中194例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神经症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神经症的发病与临床躯体功能障碍、影像学特点、年龄、家庭、社会影响力的相关因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5例脑卒中患者,男175例,年龄40~79岁,平均(57.6±6.3)岁;女110例,年龄47~78岁,平均(59.4±7.6)岁,全部符合1988年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第一次发病126例,第二次发病107例,三次以上发病52例。对照组采用脑供血不足的患者90例,男62例,平均年龄(55.7±6.1)岁,女28例,平均年龄(57.6±6.7)岁。全部病例排除既往精神病史。
   
  1.2 临床表现与社会调查 285例脑卒中患者伴失语者141例,2年内丧偶者107例,家庭不和睦5例,本人无经济来源39例。抑郁神经症表现抑郁、情绪低落者194例;失眠170例;多梦115例;食欲减退112例;对周边事物缺乏兴趣132例;不愿与他人交往表现孤独者67例;认为自己残疾,对他人、社会带来负担而对生活缺乏信心者78例;悲观厌世3例。
   
  1.3 影像学特征 285例行颅脑CT检查412次,头颅MR检查79次,脑梗死195例,单一病灶53例,多发病灶142例,脑出血90例。左侧基底节病变(梗死+出血)146例,右侧基底节病变(梗死+出血)53例,双侧大脑半球病变151例,脑叶病变35例。其中左侧基底节病变伴抑郁139例,多发病灶伴抑郁153例。
   
  1.4 研究方法 采用ADL残疾量表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共10项,满分100分,抑郁状态评价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进行评定,<7分为正常,7~17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1.5 结果 通过两组间抑郁发病率的比较,脑卒中组发生抑郁者为194例,占(194/285)68.1%,其中轻型118例(60.8%),中、重度抑郁76例(39.1%)。对照组发生抑郁15例(16.7%)。两组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神经症近年来愈来愈被重视,患病率在30%左右,Eastwood [1] 等报道患病率可达50%,国内张庆臣 [2] 等报道为55%,本组为68.1%。说明脑卒中后抑郁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生化因素有密切关系。国外Lipsey [3] 等报道卒中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分泌明显减少;同时与梗死的部位、大小有密切相关。Fujikawa [4] 等研究发现梗死部位与抑郁密切相关,基底节区梗死的抑郁平均分值明显高于基底节外的梗死。左侧半球卒中患者明显高于右侧半球,左侧半球前部小的梗死灶多于后部大的梗死灶。国内韩海平 [5] 等报道梗死灶与抑郁呈正相关,即梗死灶愈多,抑郁程度愈重。从本文观察到基底节区的梗死引起卒中后抑郁明显增多,占发病71.6%(139/194),双侧病变明显多于单侧病变,占53.1%(103/194),左侧基底节区的病变要多于右侧基底节区的病变。
   
  笔者认为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应高度重视,伴有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肢体康复较慢,而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不仅能改善抑郁状态,而且有利于瘫痪肢体的康复。同时笔者还观察到单亲家庭发生抑郁较多,家庭和社会因素对抑郁也有一定的影响,只是病例较少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EastwoodMR,Rifat SL,Nobbs H.Mood disorder following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Br Psychiatry,1989,154:195.
   
  2 张庆臣,吴彩云,徐培锡,等.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状群与定位及躯体、心理、社会变量的相关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203.
   
  3 Lipsey JR,Robinson RG,Pearlso GD,et al.Nortriptylin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a double-blind study.Lancet,1984,1(8372):297.
   
  4 Fujikawa T,Yamawakis,Touhoude Y.Incidence of 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Stroke,1993,24:1631.
   
  5 韩海平,郭爱铃,王喜全,等.静止性脑梗死与老年期抑郁状态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57.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150036哈尔滨黑龙江省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魏广宽 李国毅 林亚欣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