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0期

臂丛神经肌间沟扇形阻滞法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施行臂丛神经阻滞中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但要达到理想、完善的麻醉效果却非常不易。我们从1995年开始探索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注射阻滞法,与传统的肌间沟法比较,取得满意效果。A组为传统肌间沟阻滞法,B组为肌间沟扇形阻滞法。A组尺神经阻滞不全或延迟为38例,B组仅为5例(P0。...

点击显示 收起

  施行臂丛神经阻滞中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但要达到理想、完善的麻醉效果却非常不易。我们从1995年开始探索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注射阻滞法,与传统的肌间沟法比较,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ASAⅠ~Ⅱ择期行各类上肢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为传统肌间沟阻滞法,B组为肌间沟扇形阻滞法。
   
  1.2 麻醉方法 局麻药用0.75%布比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0.9%氯化钠5ml。两组进针均为肌间沟和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刺向C 6 横突。A组找到异感后一次性注药;若反复找不到异感,则针尖抵C 6 横突,稍退针一次性注药。B组不找异感,针尖抵C 6 横突后,稍退针注5ml局麻药,然后退针至皮下,调整进针方向,围绕第1次注药点的上、下、左、右旁开0.3~0.5cm再穿刺,触到C 6 横突稍后退针注药。上、下两点各注6ml,左、右两点各注4ml,所有病例均由同一麻醉医师操作并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
   
  1.3 疗效判断标准 优,阻滞完善,患者自觉无痛,肌松良好不需加辅助药;良,阻滞不完全,患者有痛感,需加局麻或辅助药;差,患者感觉明显疼痛,需改麻醉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种类、年龄、体重、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效果优者20例(33.3%)、良者32例(53.3%),差者8例(13.3%)。B组优者54例(90.0%),良者6例(10.0%)。B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1)。A组尺神经阻滞不全或延迟为38例,B组仅为5例(P<0.01)。A组效果差者为8例,其中5例再行肌间扇形阻滞,效果满意。B组有1例发生霍纳综合征。
    
  3 讨论
    
  笔者解剖、观察了13具尸体26侧臂丛结构,发现臂丛鞘是一多腔结构,有许多薄厚不一、排列无规律的纵隔膜和横隔膜,有些还比较坚韧,以针刺之尚能体会到突破感。这是根据单一臂丛鞘理论实施一针阻滞法,许多病例神经阻 滞效果出现缓慢和阻滞不完善的原因。
   
  臂丛三干在肌间沟内是上下排列,尺神经源于臂丛神经下干前支内侧束,位置最深、最低。传统肌间沟法进针寻得异感即注药,一般位置较表浅,离下干较远,药液仅靠局部张力在臂丛鞘内扩散、浸润,所以尺神经阻滞经常延迟或不全。扇形阻滞法依据臂丛鞘是一多腔结构的原理,存在有横隔膜、纵隔膜,且变异型臂丛占16.46%,所以将局麻药在5个点位上扇形注射到臂丛鞘的多个部位,每个注射点相距0.3~0.5cm,以期达到在C 6 横截面上臂丛各个干和股均有药液浸润,提高了麻醉的完善率。目前临床上一般用20~30cm局麻药作臂丛神经阻滞,此药量不足以扩散到整个臂丛鞘。因此用扇形阻滞法尽量把有限的局麻药注射到臂丛各个神经干周围,才能取得更加完善的麻醉效果。
   
  (编辑朝 颜) 

  作者单位:256500山东省博兴县人民医院

作者: 孙秀美 刘长松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