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1期

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本社区卫生服务站自2002年3月~2003年10月应用血塞通(冻干)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标准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颅脑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年龄42~82岁,平均65。4岁,病程24~72h,两组患者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本社区卫生服务站自2002年3月~2003年10月应用血塞通(冻干)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标准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颅脑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年龄42~82岁,平均65.4岁,病程24~72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合并症等具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400mg(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及其他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为一疗程,其他治疗对症处理。
   
  1.3 疗效评定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死亡、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间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滞度、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聚集率间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U=8.51,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略)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略)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略)
   
  3 讨论
    
  脑梗死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常伴纤维蛋白原升高、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加和血浆黏滞度的增高。因此,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黏滞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血塞通的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改善脑缺血、降低脑水肿、增加对缺血组织氧供应、促进神经传导、改善神经元的功能。
   
  本结果显示,血塞通可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浆黏滞度,且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明显毒副作用,经临床验证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264200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作者: 姜培范 钱军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