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8期

中药治疗冠心病30例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冠心病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病之一,主要以心悸、喘促为主。近年来笔者采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2治疗方法药物组成:党参20g,黄芪30g,丹参20g,川芎20g,车前子25g,汉防己15g,葶苈子20g,大腹皮15g,水煎服。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心率下降,窦性心率70~80次/min,房颤心......

点击显示 收起

  冠心病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病之一,主要以心悸、喘促为主。近年来笔者采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5~55岁8例,55~65岁15例,65~75岁7例。病程2~8年。

  1.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党参20g,黄芪30g,丹参20g,川芎20g,车前子25g,汉防己15g,葶苈子20g,大腹皮15g,水煎服。(1)偏于阳虚者加附子10g,桂枝10g,茯苓20g;(2)偏于阴虚者加麦冬30g,五味子15g,沙参15g;(3)痰甚者加桑皮20g,清夏10g,苏子15g;(4)瘀血甚者加五灵脂15g,蒲黄10g,红花15g。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心率下降,窦性心率70~80次/min,房颤心率<100次/min,能耐受一般体力活动。有效:治疗后症状改善,心率下降,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活动后心率仍有上升。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1.4  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显效12例,占40.0%;有效13例,占43.3%;无效5例,占16.7%。总有效率为833%。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70岁,2001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心悸喘促8年,近1个月加重。该患8年前曾诊断为冠心病,3年前出现心衰,心功能不全,曾多次住院治疗。近1个月因天冷外感风寒而使心悸、喘促加重,伴有胸闷、全身乏力、纳少、双下肢浮肿、少尿、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舌质淡伴有齿痕、瘀斑、苔薄白而润、脉结代。查体:BP 135/90mmHg,颜面浮肿,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少许细湿啰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05次/min,A2>P2,心尖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大,剑突下4cm,肋下3cm,双下肢浮肿。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快速心房纤颤,各导联S-T段普遍下移0.05mV,T波低平。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心功能Ⅱ级。

  依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水停型。治法益气、活血、利水。方药:党参20g,黄芪30g,丹参20g,川芎20g,车前子25g,汉防己15g,葶苈子20g,大腹皮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7剂后心悸、喘促减轻,依前方加山楂15g,桑白皮20g,再服10剂,患者浮肿渐消,尿量增加;继服5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双肺底啰音消失,肝脏缩小,心率维持在85~100次/min,心衰基本控制。

  3  讨论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瘀证”范畴。主要病变涉及心肺脾肾,基本病理过程为气虚―血瘀―水停,病机为本虚标实。本病气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气虚是关键,瘀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水湿内停是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气虚主要是指心气虚,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若心气不足,帅血无力,血行不畅,瘀阻脏器则出现诸多瘀血表现,这正如王清任所言:“元气即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人体血液之正常运行全赖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之正常,血运不畅,气化不利,导致水液代谢失调。《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曰:“血不行则为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由此可见水潴留于体内,泛溢肌肤则水肿;饮邪射肺则喘促;水气凌心则心悸。本方选用党参、黄芪益气强心,增强帅血运行之能力;丹参、川芎活血化瘀,疏通血脉,祛瘀生新;车前子、汉防己利水消肿,使水饮之邪从小便而解;葶苈子泻肺行水,止咳定喘;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诸药合用能益心气,化淤血,消水肿,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功效,有助于冠心病症状的改善,增强脏器的功能,对冠心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单位: 130062 吉林长春,长春生物制品所

  (编辑:林剑雷)

作者: 金宏朱吉惠 2005-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