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1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笔者2001~2005年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回顾总结分析并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治疗方法1。3针灸电刺激待起病1周后,取患侧阳白、太阳、攒竹、迎香、下关、地仓、颊车、合谷等穴,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型,调至患者可耐受频率及强度,治疗30min,......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2001~2005年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回顾总结分析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平均41.5岁;发病时间最短1天,最长2个月;发病部位右侧14例,左侧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西药  急性期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每日1次,静点,连用5~7天;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每日1次,肌注。

  1.2.2  中药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点,急性期取制马钱子3g润后切成薄片,胶布固定贴敷患者患侧1周,牵正散0.5g,每日2次,口服。

  1.2.3  针灸电刺激  待起病1周后,取患侧阳白、太阳、攒竹、迎香、下关、地仓、颊车、合谷等穴,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型,调至患者可耐受频率及强度,治疗30min,每日1次。

  1.2.4  理疗  应用Qk—全科治疗仪照射治疗30min,每日2次,同时配合自我面肌功能训练。

  1.3  结果  20例患者中,痊愈1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中医称“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以青壮年为多见,绝大多数表现为单侧发病。本病常因感受风寒、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因素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严重者出现轴索变性。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从而出现以下临床症状。

  2.2  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急性起病患者常出现有患侧乳突区、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疼痛或不适;(2)周围面神经麻痹:多在1~3日内达高峰,表现为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鼻唇沟变浅、口角斜、不能鼓腮、吹口哨漏气、流涎等;(3)其他:可出现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耳廓、外耳道感染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称Hunt综合征。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通常根据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即可诊断,但需注意与以下情况相鉴别:(1)格林—巴利综合征:可出现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通常伴对称性肢体活动和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特征性表现;(2)中枢性面瘫:患者多有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原发病,多伴有原发病表现及其他脑神经受损表现;(3)中耳炎、腮腺炎、肿瘤和化脓性下颌淋巴结炎等均可引起该病,但根据其原发病特殊表现可明确诊断。

  2.4  治疗要点  早期应用激素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急性期面神经水肿,缓解面神经受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肌注B族维生素,目的在于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髓鞘恢复;局部理疗有利于改善面部血液循环,消除神经缺血水肿;中医辨证认为面瘫系因面部感受风寒之邪,痹阻经络所致口角斜,应用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制马钱子外敷、牵正散内服,可起到祛风散寒、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效;而选在发病1周后针灸电刺激治疗,可避免急性期局部刺激加重面神经水肿。

  以上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措施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能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病程,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 154211 黑龙江萝北,宝泉岭管局中心医院

   (编辑:林剑雷)


 

作者: 庞慧丽 路标 杨茂林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