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3期

腮腺多形性腺瘤并囊性变误诊为腮腺囊肿1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涎腺肿瘤的80%,是一种含有腮腺上皮组织、黏液样和软骨样间质的肿瘤,故又称“腮腺混合瘤”。而腮腺多形性腺瘤并囊性变较少见。现将笔者收治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并囊性变误诊为腮腺囊肿患者的资料总结分析如下。左耳垂前下方有一约5cm×4cm×4cm的肿物,界限清楚,形态规......

点击显示 收起

    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涎腺肿瘤的80%,是一种含有腮腺上皮组织、黏液样和软骨样间质的肿瘤,故又称“腮腺混合瘤”。其中的黏液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腺组织蜕变而成的。而腮腺多形性腺瘤并囊性变较少见。现将笔者收治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并囊性变误诊为腮腺囊肿患者的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58岁。因“左腮部肿物15年,生长增快6年”来我院。患者于15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腮部肿物,大小如花生米,未行特殊治疗。近6年来肿物生长增快,现如核桃大小,无触痛及发热,无牙痛,无面神经功能障碍,既往无肝炎、结核及外伤手术史。查体:T 36.7℃,P 76次/min,R 18次/min,BP 130/80mmHg。全身情况良好,意识清楚,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耳垂前下方有一约5cm×4cm×4cm的肿物,界限清楚,形态规整,质地较软,无压痛,活动度良好,表面皮肤正常,腮腺导管口无脓性分泌物,双侧颌下淋巴结无肿大。彩超示左侧腮腺区探及一低回声团块,约4.0cm×3.1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其内可探及达3cm×2cm暗区回声。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均正常,HIV抗体及甲、丙肝抗体均阴性,心电图示ST-T改变,临床诊断:左侧腮腺囊肿。局麻下施行手术,术中见肿物直径约4cm,位于左腮腺浅叶浅层,软,包膜完整,完整切除肿瘤后剖开为囊性,流出黄色液体,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为(左侧)腮腺良性病变。未行面神经解剖及腮腺浅叶切除,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报告示:(左侧)腮腺多形性腺瘤并囊性变。切口Ⅰ/甲愈合。出院后8个月复发。

  2  讨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上皮组织、黏液和软骨样间质的腮腺肿瘤[1]。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组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并非真性包膜,常因包膜不完整而极易复发(高达30%~40%)[2]。腮腺多形性腺瘤虽为良性,但具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如包膜内有肿瘤细胞浸润。因此以往临床上将腮腺多形性腺瘤视为“临界瘤”,即界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一种肿瘤,约有1/4左右可发生恶变。腮腺多形性腺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3]。肿瘤多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肿瘤呈硬结节状,有时其中部分发生囊性变而有较软的结节。肿瘤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生长缓慢,可数年或十余年不发生变化。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1)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2)活动性减小甚至固定;(3)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要依据全面的采集病史,局部体格检查,以及彩超检查,最终病理检查以确诊。腮腺多形性腺瘤应早期手术切除,以防恶变,须将肿瘤连同包膜和肿瘤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足够地一并切除,否则易复发,复发者易恶变。因此,发生在腮腺浅叶的多形性腺瘤应将整个浅叶和肿瘤一并切除;如肿瘤位于深叶,则应做全腮腺切除术,手术时应尽量避免损伤面神经[4]。如已有恶变,应施行根治性腮腺全部切除术,包括面神经支在内,同时清除患侧颈淋巴组织。切除面神经支后即可取耳大神经或颈皮神经移植于其两断端间。由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并囊性变较少见,特别是囊腔占瘤体体积的4/5更少见,致使本例误诊为腮腺囊肿,未进行面神经解剖及腮腺浅叶切除,致使患者复发。应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9.

  2  俞光岩,高岩,孙永刚.口腔颌面部肿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4-381.

  3  Seifert G. Histological typing of salivary gland tumors,2nd ed.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1991,9-10.

  4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52.

  作者单位: 250200 山东章丘,章丘市人民医院

  (编辑:江  枫)

作者: 马素侨宋敏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