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3期

浅谈CT诊断梗阻性黄疸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医疗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胆道梗阻性疾病,由于其梗阻部位性质不同,常给临床定性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国内有些医疗单位,曾作过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研究,主要是利用肝外胆管的扩张所形成胆管环进行鉴别诊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笔者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收集了10例1996~2004年肝外胆管扩张较典型的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医疗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胆道梗阻性疾病,由于其梗阻部位性质不同,常给临床定性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国内有些医疗单位,曾作过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研究,主要是利用肝外胆管的扩张所形成胆管环进行鉴别诊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笔者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收集了10例1996~2004年肝外胆管扩张较典型的病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女4例,男6例,年龄30~70岁,临床均有黄疸,发病时间7天~2个月不等,右上腹隐痛或腹痛患者5例,无症状者5例,B超诊断肝内胆管扩张4例,肝外胆管扩张5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

  1.2  方法

  1.2.1  设备与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TCT-300机,层距10mm,层厚10mm,间隔时间4.5s,检查前禁食4~8h,做静脉碘过敏试验,扫描前30min口服2%的泛影葡胺300~600ml,检查前10min追加200ml。采用平扫加增强常规检查,增强时为人工静脉注入法,造影剂总量80~100ml。

  1.2.2  胆管环的划分及意义  当肝外胆管扩张时,从肝门开始至壶腹部,分胰腺上段、胰腺段、壶腹段3段,其中胰腺上段为(0~2环)常见胆管癌、转移癌。胰腺段为(3~6环)常见胰头癌、胆管癌、壶腹癌。壶腹段(7~8环)常见壶腹癌、胰腺癌。以此为诊断原则,当肝外胆管在各段出现梗阻,即可通过数环来提出拟诊意见,以提高CT诊断准确率。

  2  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根据三段八环的划分,10例受检者检出:梗阻在胰腺上段(0~2环)3例,梗阻在胰腺段(3~6环)6例,梗阻在壶腹段1例。

  2.2  手术结果  10例患者有7例手术结果,3例B超证实。其中肝门胆管癌、转移癌(0~2环)3例,胰头癌、慢性胰腺炎、胆管结石(3~6环)3例,壶腹癌(6~8环)1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0岁,于1998年4月4日因反复发热及无痛性黄疸2个月收住我院,经抗感染、利胆等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全身黄疸持续不退。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为远端梗阻所致。CT检查:肝内胆管“软滕状”扩张,肝外胆管显示肝门至壶腹段扩张,末环为第七环,且突然中断,壶腹部有软组织块形。手术所见,肝外胆管扩张,内径3cm,胆总管下段阻塞,乏特壶腹部见有鸽蛋大小包块,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术后诊断:阻塞性黄疸,乏特壶腹癌。

  4  讨论

  对临床有梗阻性黄疸的患者,CT检查非常重要,它可以全面了解肝内、外胆管扩张的程度及解剖结构的改变,初步判断梗阻部位。尤其是通过肝外胆管扩张后所形成特有的胆管环做初步的定性诊断,此方法简便、实用。适合基层没有螺旋CT机的临床医院。对扫描图像不清、伪影较多,解剖结构不易辨认的CT机尤为适用。但要注意梗阻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良性:肝内胆管扩张轻,形态如“枯枝状”、“残根状”。肝外胆管扩张所形成的胆管环则由大变小逐渐变细。恶性病变则表现肝内胆管“软藤状”扩张。肝外胆管的扩张,其胆管环在某段突然中断或见轻组织肿块影。

  作者单位: 413100 湖南沅江,沅江市人民医院CT室

  (编辑:唐  城)

作者: 李兆丰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