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4期

三磷酸胞苷二钠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6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三磷酸胞苷二钠联合葛根素静脉注射治疗2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按1997年WHO诊断标准选择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1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全部病例治疗前做肌电图均有异常改变,感觉神经速度较正常减慢≥10......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三磷酸胞苷二钠联合葛根素静脉注射治疗2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1997年WHO诊断标准选择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1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42~73岁,平均57.2岁;病程8~96个月,平均35.6个月。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8~76岁,平均54.3岁;病程10~102个月,平均40.5个月。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部病例治疗前做肌电图均有异常改变,感觉神经速度较正常减慢≥10%,并有疼痛、麻木、冷凉、蚁行感,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腱反射减弱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饮食、运动、降糖等综合治疗方法控制血糖,均给予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对照组继续治疗4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三磷酸胞苷二钠(依美思,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同时给予葛根素注射液400mg(普乐林,烟台鲁银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上述两药10天为一疗程,间隔5天,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麻木、疼痛、肢体异常感觉消失或基本消失,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30%;有效:麻木、疼痛、肢体异常感觉有一定程度好转,腱反射好转,肌电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10%~29%;无效:自觉症状、肢体感觉及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无变化[1]。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略)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肢体远端的感觉运动及营养障碍为特征。因为糖尿病患者神经细胞内葡萄糖浓度较高,导致神经细胞内的渗透压升高,同时引起体内多种蛋白的非酶性糖化,形成大量的糖基化产物,使微血管发生病变,造成局部缺氧,导致神经细胞肿胀和纤维变性,神经节段性脱髓鞘,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以后者多见。

  三磷酸胞苷二钠是核苷酸衍生物,在体内参与磷脂、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它既是核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和能量来源,也能提高神经细胞生物膜性结构的稳定性的重建能力,支持神经细胞存活,延缓神经细胞衰老死亡,提高神经细胞抗损伤能力,并能促进神经突起的再生长。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的单体—异黄酮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素具有扩张微动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增加神经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的作用。同时尚可抑制蛋白非酶性糖化,提高神经的传导速度[2]。笔者采用三磷酸胞苷二钠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两药配合,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且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效非.益气活血通络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中国临床医生,2004,32(12):43.

  2  张蕾,赖鹏斌.葛根素和丙咪嗪联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2):2425.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 253013 山东德州,德州大酒店卫生室

        253013 山东德州,解放军德州军分区医院

 

作者: 庞国峰,任建增,顾金水,于光辉,冯金贵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