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2期

两种不同亚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亚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和HBeAg的影响,以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无差异性。方法将110例符合条件的病例随机分成四组,即赛诺金组35例、运德素组30例、安福隆组25例和万复因组20例,据体重分别选用干扰素300~500万u肌肉注射,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干扰素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发生时间......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亚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和HBeAg的影响,以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无差异性。方法  将110例符合条件的病例随机分成四组,即赛诺金组35例、运德素组30例、安福隆组25例和万复因组20例,据体重分别选用干扰素300~500万u肌肉注射,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干扰素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并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乙肝三系、HBV-DNA,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上述两类四组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和HBeAg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持续时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热的发生率运德素组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1;<0.05)。结论  常用的两类不同亚型的干扰素及同一亚型中不同厂家生产的干扰素疗效相近,但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高热的发生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亚型;干扰素;病毒;标志物
  
    为观察两类不同亚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笔者1998年1月~2005年1月分别选用两类常用的不同亚型干扰素和同一亚型不同厂家生产的两种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成四组,其中资料较完整者110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 月期间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年龄14~50岁,平均年龄34.5岁;男60例,女50例,均符合下列入选条件,且疗程在6个月或6个月以上,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其他基本条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会议(西安)修订的分型诊断标准[1]。

  1.2  入选条件 

  (1)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30μmol/L,谷丙转氨酶≤150u/L,白蛋白≥35g/L(以本院生化室结果为准);(2)乙肝三系:HBsAg(+),HBeAg(+),抗HBc(+),抗HBe(-),抗 HBs(-);(3)HBV-DNA阳性;(4)既往未使用过干扰素;(5)外周白细胞≥4.0×109/L。
 
  1.3  使用方法 

  据患者经济状况和体重随机选用α1b或α2b类干扰素300~500万u肌肉注射,据首次不良反应轻重决定是否采用诱导治疗(即治疗开始的前半月,每日肌注一次,以后改为隔日肌注一次,直到疗程结束)。α1b类干扰素主要选用赛诺金(深圳科兴公司生产,粉针剂)、运德素(北京三元基因公司生产,水针剂);α2b类干扰素主要选用安福隆(天津华立达公司生产,预充式水针剂)、万复因(上海万兴生物制品公司生产,粉针剂)。110患者分别分成四组,即赛诺金组35例、运德素组30例、安福隆组25例和万复因组20例。
 
  1.4  注意事项 

  (1)在干扰素治疗期间不得随意加用其他抗病毒药物;(2)疗程开始后定期复查外周白细胞计数,若白细胞≥3.0×109/L,则继续使用,同时加用升白细胞类药物;若白细胞≤3.0×109/L,则停止使用,同时也加用升白细胞类药物,直至恢复正常时再继续使用;(3)定期复查肝功能:分别于治疗开始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查肝功能,若谷丙转氨酶≥250u/L则停药,同时加用护肝降酶类药物,直至谷丙转氨酶恢复到100u/L时再继续使用。(4)疗程开始后的3个月、6个月复查HBV-DNA、乙肝三系,以本院免疫室(ELISA法)和PCR室(聚合酶链反应)结果为准。
 
  1.5  观察指标 

  (1) ALT复常时间;(2)HBV-DNA和HBeAg阴转时间;(3)干扰素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ALT复常时间 

  详见表1。表1  ALT复常时间和复常率  (略)注:四组之间ALT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HBV-DNA和HBeAg阴转时间 

  详见表2。表2  HBV-DNA和HBeAg阴转时间和转阴率  (略)注:四组之间HBV-DNA和HBeAg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常见不良反应 

  详见表3。表3  常见不良反应及发生率(略) 注:高热是指体温>39℃

    将运德素组高热的发生率分别与其他三组进行了比较,其χ2分别为7.26、4.89、4.05,P值分别<0.01、<0.05、<0.05,表明有极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其他不良反应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  常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详见表4。表4  各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略)

  3  讨论

  众所周知,干扰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之一。α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经人工制备后被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确有一定的疗效。α干扰素家族包括α1b、αb、α2a、α4、 α8、 α10、α13等亚型,彼此间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小,其中以α8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相对较强。α干扰素还有免疫调节功能,如增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抗原表达,启动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合成,调节抗体形成,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等[2]。Endresz等[3]研究表明,α干扰素表达质粒共免疫能部分增强重组表达质粒编码人巨细胞病毒糖蛋白B(PVR-gB)诱生的特异性抗体应答。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α干扰素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且α、β亚型具有同样的生物效应。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肝常用的干扰素主要有α1b、α2b、α2a三类,由于后者更易产生干扰素中和性抗体,故临床使用相对较少,主要是前二种。那么不同亚型的干扰素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的影响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究竟有无差异呢?我们在常用的两类亚型的干扰素中分别选用两种进行了对比观察,通过以上四表我们不难看出 :上述四种干扰素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和HBeAg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就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运德素相对较少,尤其是高热的发生率较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热的发生明显少于其他三组,是否与运德素制作工艺改进、药物纯度提高有关呢?有待大样本观察和同行们的进一步验证。由于干扰素治疗疗程长,不良反应相对多见,为保持治疗的连续性和便于患者能耐受,笔者建议在同等条件下尽量选用不良反应较小的这一类干扰素如运德素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5):324-329.

  2  周陶友,赵连三,陈敏,等.胸腺素及干扰素基因表达对乙型肝炎基因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应.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7):497-500.

  3  Endresz V, Burian K,Berencsik,et al. Optirnization of DNA immunization against human cytomegalovirus. Vaccine,2001,19(28-29):3972-3980.
 
  作者单位: 1 432100 湖北孝感,孝感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2 518000 广东深圳,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医院

  (编辑:李建伟)

作者: 刘腊香,钟红剑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