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4期

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Ⅰ期原位再植49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在外科临床颇为常见,我科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55例,其中49例行Ⅰ期原位再植,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方法全部病例均将撕脱皮肤置于0。05%洗必泰液中3~5min,再移至无菌生理盐水中浸泡5~10min,同时对创面彻底清创。...

点击显示 收起

     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在外科临床颇为常见,我科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55例,其中49例行Ⅰ期原位再植,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6~59岁;单侧上肢26例,占53.06%,单侧下肢18例,占36.73%,复合上、下肢5例,占10.20%;其中前臂、小腿下1/3以远的撕脱伤41例,占83.67%;撕脱面积约7.0cm×8.0cm~12.0cm×26.0cm。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将撕脱皮肤置于0.05%洗必泰液中浸泡3~5min,再于鼓式取皮机上削成断层皮片[1]。如无鼓式取皮机,可用手术刀削切皮下组织,厚度以无影灯下透光感好,见皮下毛细血管为宜。将断层皮片浸泡于0.05%洗必泰液中3~5min,再移至无菌生理盐水中浸泡5~10min,同时对创面彻底清创。再将断层皮片依照创面大小裁剪,戳洞引流,原位间断缝合,并敷贴庆大霉素纱布片,加压打包。如无感染表现,手术后2周换药、拆线。

  1.3  结果  43例在术后2周解包时见不同程度点灶状坏死,常规换药,拆线后5~7天痊愈,平均住院18.7天。4例术后4~5天创面疼痛、肿胀,敷料有较多渗液,异味,解包见再植皮片灶状肿胀、发白,剪除发白皮片,常规换药,分别于术后17~23天愈合。2例术后第3天出现伤口跳痛,体温38.7℃,解包见创面再植皮片局灶感染、坏死,剪除坏死皮片,常规换药,分别于手术后24天、28天愈合。

  本组病例Ⅰ期原位再植断层皮片成活面积≥原创面面积的85%,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8天。17例术后3、6、9个月随访,再植断层皮片收缩轻微,皮色改变较小,皮肤痛、温觉恢复较差,触觉恢复较好,皮肤附属器功能恢复虽然不很满意,但受损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均好。

  2  讨论

  Ⅰ期撕脱皮肤原位再植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免除Ⅱ期植皮痛苦或减少植皮范围,缩短病程。本组结果显示行撕脱皮肤Ⅰ期原位再植手术,具有良好效果,但要求撕脱皮肤捻挫伤较轻,创面经清创后裸露的无血运组织较少,否则Ⅰ期植皮成活率低,需考虑其他方法关闭创面。对创面的清创应彻底,尽量清除坏死组织、污染物及瘢痕组织等。注意保护创面血供易受破坏的组织,如外露的肌腱、骨质及关节软骨等。创面除较大活动性出血可结扎止血外,一般出血尽量利用抬高患肢、钳夹压迫及电凝等方法止血,以减少异物存留。撕脱皮肤及断层皮片宜用0.05%洗必泰液处理。因其为双胍类高效、低毒、广谱杀菌剂,局部刺激小,不受血清干扰,对真菌、绿脓杆菌均有效[2]。再植断层皮片应依照创面大小得体裁剪。

  间断缝合皮片时针距宜宽,边距宜窄,戳洞引流宜多,加压打包于骨性隆起处时,因软组织较少,宜松,做到既保持一定张力,又不易松动。手术后应在加强抗感染、支持疗法的同时,保持患肢制动和保暖,而止血药尽量少用,注意观察体温,局部淋巴结情况,创面是否存在红、肿、痛和敷料有无异味等。如有上述表现应及时解包处理。否则手术后2周内尽量避免对皮片不必要的干扰,因为此时皮下已初步愈合,创面尚不牢固,新生血管脆弱,受外力牵拉后再植皮片易移动、坏死[1]。拆线后即可适当功能锻炼,减少皮片收缩,促进皮片感觉恢复。

  本组病例曾有不同程度的点灶状坏死,考虑可能原因为:(1)清创不彻底,导致手术后感染,组织液化。(2)加压打包过紧,使骨性隆起处皮片受压坏死。创面肌腱、骨质直接裸露,导致皮片血供不良。(3)移植皮片固定不牢固,导致新生血管不能长入或刚长入又被破坏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  王澍寰.手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39-140,146-148.

  2  金有豫,王汝龙.新编药物手册.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448.

  作者单位: 518105 广东深圳,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骨科

   (编辑:黄鉴一)

作者: 蔡卫东,窦庆寅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