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4期

电针、中药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口眼斜”范畴,多年来笔者采用电针、中药并用治疗面瘫患者58例,取得显著疗效。2治疗方法1。1取穴地仓透颊车、颊车透颧髎、颧髎透听宫,针刺得气后,用电针治疗仪连接四穴针,通电,以面部肌肉跳动为宜,留针20min。2内服中药加味牵正散:白附子10g,白芷10g,防风10g,全蝎5g(冲服),僵蚕1......

点击显示 收起

     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口眼斜”范畴,多年来笔者采用电针、中药并用治疗面瘫患者58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8例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年。诊断标准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所有患者均有一侧面肌不同程度的瘫痪,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呆滞,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闭目、鼓腮等动作,前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

  1.2  治疗方法 

  1.2.1  取穴  地仓透颊车、颊车透颧髎、颧髎透听宫,针刺得气后,用电针治疗仪连接四穴针,通电,以面部肌肉跳动为宜,留针20min;同时取太冲、合谷二穴,均用泻法,留针20min。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

  1.2.2  内服中药  加味牵正散:白附子10g,白芷10g,防风10g,全蝎5g(冲服),僵蚕10g,荆芥10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g,羌活10g,桂枝10g,地龙10g,甘草6g,黄芪30g,蜈蚣2条(冲服),桃仁10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一疗程。
1.3  治疗结果  痊愈:患者面部表情恢复正常,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皱眉、闭目、鼓腮正常,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共57例;基本治愈:上述症状消失,唯有笑时口角微斜,计1例(病程3年)。疗程最短7天,最长18天。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48岁,2002年3月18日就诊。主诉2天前晨起发现右侧面部麻木,刷牙漱口时漏水,说话时舌不灵活,吐字不清,口角向左歪斜,右眼不能闭合,进食时右口角滞留残渣食物。查:口角向左歪斜,耳垂后压痛,面部表情呆滞,不能做皱眉、闭目、蹙额、鼓腮等动作,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上法治疗8天后,以上症状全部消失,为巩固疗效,原方原法隔日1次,连用3次。

  3  体会

  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口眼斜”范畴,其发病原因中医认为是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病。西医一般认为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局部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常常造成面神经近端的损害。方中白芷、防风、羌活善除阳明少阳之风邪;荆芥、白附、桂枝除风散寒而通经络,僵蚕、天麻化痰祛风,全蝎、蜈蚣、地龙为祛风通络要药;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养血活血化瘀,“治风先治血”,兼制风药辛燥之弊;方中芪、草补气扶正祛邪。全方共奏扶正祛邪、除风散寒、活血通络功效;同时采用穴位透刺,从而集中多条经气效应,利用电针产生持久的刺激,可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促进炎性产物的清除,使局部水肿炎症吸收消退,改善受损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针药并用可使麻痹的面神经和面肌兴奋性增强,使其功能恢复达到痊愈。

  作者单位: 733300 甘肃民勤,民勤县医院
  (编辑:田  雨)

作者: 杨林森,陶 燕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