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7期

下腹部手术后硬膜外腔持续镇痛效果及对肠蠕动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硬膜外术后镇痛已广泛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本研究拟对下腹部手术后患者施行硬膜外持续镇痛,观察其镇痛、镇静效果及对肠蠕动的影响,并与术后常规按需肌注哌替啶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或急诊下腹部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23~45岁,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硬膜外持续镇痛组)和对照组(术后......

点击显示 收起

  硬膜外术后镇痛已广泛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本研究拟对下腹部手术后患者施行硬膜外持续镇痛,观察其镇痛、镇静效果及对肠蠕动的影响,并与术后常规按需肌注哌替啶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或急诊下腹部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23~45岁,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硬膜外持续镇痛组)和对照组(术后按需肌注哌替啶组),每组20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麻醉前均未用任何药物,术前留置尿管。选择L1~L2椎间隙硬膜外阻滞,向头置管3cm。于手术结束前15min,两组均从硬膜外导管注入0.375%布比卡因(含肾上腺素1∶20万)5ml作为负荷量。继之,试验组将硬膜外导管连接珠海福尼亚公司WZ-6522-2型镇痛泵,持续注入0.225%布比卡因、0.005%芬太尼、0.05%氟哌利多复合液2ml/h。对照组拔除硬膜外导管,术后采用临床常用的按需肌注哌替啶50mg/次的镇痛方法。两组分别记录术后4h、24h、48h疼痛、镇静评分,停止镇痛治疗后调查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及肛门排气时间。

  1.3  镇痛及镇静评定标准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0级记分。0级为无痛;1~2级偶有轻微痛;3~4级常有轻微痛;5~6级偶有明显疼痛但能忍受;7~8级常有明显疼痛尚可忍受;9~10级疼痛难以忍受。镇静评分:0级为无镇静;1级为轻度镇静;2级为中度镇静;3级为重度镇静。满意度:0级为优;1~4级为良;5~8级为尚可;9~10级为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无统计学差异,术中麻醉效果均满意。两组间各时点VAS镇痛、镇静评分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试验组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试验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见表3。

  表1-表3 (略)

  3  讨论

  术后伤口疼痛以术后24h最为剧烈,常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1949年Cleland首次将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术后镇痛,副作用小,镇痛效果确切。硬膜外腔内有丰富的血管、脂肪、结缔组织、淋巴网和脊髓神经根等,是亲脂药物的储存处。药物注入硬膜外腔后,首先通过硬脊膜抵达脊髓,此作用受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影响。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与芬太尼混合液,不仅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可减少各自的用药量和副作用,而氟哌利多具有较强的镇静止吐作用,已被临床广泛接受和证实。

  影响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因素较多,其中手术刺激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文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尽量减少手术种类及不同麻醉方式对观察结果的影响。本研究试验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低浓度的布比卡因既可阻滞感受伤害的传入神经又可阻滞交感神经,使迷走神经张力相对增高,加速肠蠕动;(2)低浓度局麻药可促进胃肠道血供;(3)局麻药吸收入血可直接兴奋肠道平滑肌;(4)良好的镇痛减轻术后的应激反应;(5)应用持续硬膜外镇痛可减轻甚至解除患者术后的恐惧心理,进而促进了胃肠功能的恢复。

  总之,下腹部手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效果满意,且能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 157000 黑龙江牡丹江,牡丹江市中医院麻醉科

  (编辑:田  雨)

作者: 王代清张秀娟吴继生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