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9期

电针加磁珠耳压治疗突发性耳聋14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亦与此有关。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电针配合磁珠耳压的方法治疗该病,获得满意效果。1一般资料14例突发性耳聋病例均为我院近年收治的来自门诊耳鼻咽喉科请求会诊的患者。2治疗方法电针主穴:患侧听宫、听会、翳风、风池。...

点击显示 收起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紧张、高压力的日常生活,一些由此引发的疾病日渐增多。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亦与此有关。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电针配合磁珠耳压的方法治疗该病,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例突发性耳聋病例均为我院近年收治的来自门诊耳鼻咽喉科请求会诊的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耳朵突然失去听力,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耳道闭气,少数患者还伴随有头晕、失眠、焦虑、烦躁、神疲乏力、电测听力明显下降等症状。男5例,女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1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1周。中医辨证:属肝胆气郁,肝阳上亢者4例;肾气亏虚,经络失养者3例;肝肾不和,心脾两虚者7例。

    1.2  治疗方法  电针主穴:患侧听宫、听会、翳风、风池;偏于肝胆气郁,肝阳上亢者配外关、太冲;偏于肾气亏虚,经络失养者配太溪、足三里;偏于肝肾不和,心脾两虚者上述穴位再加三阴交、神门。方法:用毫针针刺(针具选用苏州东方针灸器械厂制造的华冠牌,长短视穴位深浅而定,粗细选用直径0.32mm)。手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得气后于所针穴位分别连接G6805电针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鑫升牌),用连续波(频率5~6),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力度,得气感由耳朵附近的穴位传至耳道内、四肢的穴位上下传导为最好。治疗时间:每次30~4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磁珠耳压:以2mm直径的磁圆珠(北京针灸研究所监制)放在0.8mm×0.8mm大小的胶布上按压在耳穴的神门、肝、肾、脾、心、脑、皮质下、内耳,体穴的听宫、听会(每次体针后换上磁珠耳压,次日针刺时再去除),交代患者自行按压磁珠所在穴位,每天不少于4次,每次每穴按压30下,以耳部出现胀、痛感,耳廓发热发红为最好,双侧耳穴交替贴按,每隔1天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经上述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听力检查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减轻,但时有复发,听力检查有所恢复,继续治疗仍有效;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听力检查无恢复。

    1.4  治疗结果  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6例,治愈率为43%;好转7例,好转率为50%;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41岁,教师。因左耳失聪、耳鸣伴头晕、乏力1天来诊。患者因期末考试前紧张的工作,于某天清晨醒来突感左耳失聪,自觉耳朵被一层膜蒙闭,发出嗡嗡的低鸣声音,并伴头晕、乏力,随即到我院五官科就诊,收住院经各项检查诊断为突发性耳聋,电测听力呈全频明显下降,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都可喜、弥可保片并进行高压氧治疗无明显效果。其经治医生请我科会诊,配合针灸治疗,按中医辨证诊为肝肾不和、心脾两虚、气郁闭阻经络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针灸6次后患者自觉左耳已能听见声音,1个疗程结束时,患者左侧卧位已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平常钟表的跳动声亦能听到,头晕、乏力等症状亦随之消失,但耳朵仍感蒙闭、耳鸣,电测听力有所恢复。嘱其继续针灸耳压治疗,并放松心情,积极配合。针刺13次后听力恢复正常,耳闭耳鸣均消失,电测听力已完全恢复正常。为巩固疗效,嘱其再继续2次,做完1个半疗程患者完全康复,6个月后随访无变化。

    3  体会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原因迄今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和血管病变有关。发病机制是由于内耳小血管内膜水肿,毛细血管上皮肿胀增生或痉挛使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局部微循环紊乱。

    祖国医学则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胆、肾、心、脾等脏腑及手足少阳、少阴、太阴、太阳、足阳明经等经脉有密切关系,肾开窍于双耳,心藏神志,脾主气血化生。《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十二经脉中九条经脉均循耳前后,《素问·缪刺论篇》“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说明以上脏腑、经络受外邪侵袭,出现脏腑不和、经脉闭阻、肝胆气逆,或肝肾亏虚、精髓不足、心脾不及等均会出现突发性耳聋,故治疗时重在局部取穴,取听宫、听会、翳风、风池以调达局部经气,疏通耳道闭阻即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并配合远端穴位,通过辨证调和脏腑、激发经络、通窍聪耳、补肾益精、健脾养心、疏利肝胆。配合磁珠耳压,刺激相关穴位,均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 650101 云南昆明,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编辑:于  伽)

作者: 樊 瑾,杨琴华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