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3期

小儿烧伤并发消化不良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消化不良或消化功能紊乱,在烧伤小儿中较为常见,尤其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由于小儿消化道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能力较差,消化功能不足,而小儿不断生长发育,营养需要量大,消化系统负担较重,同时中枢神经又未健全,胃肠运动能力较弱,调节功能也不稳定,故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小儿肠壁薄......

点击显示 收起

  消化不良或消化功能紊乱,在烧伤小儿中较为常见,尤其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由于小儿消化道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能力较差,消化功能不足,而小儿不断生长发育,营养需要量大,消化系统负担较重,同时中枢神经又未健全,胃肠运动能力较弱,调节功能也不稳定,故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小儿肠壁薄,血运丰富,一旦肠内感染,肠内毒素极易进入血液循环。防治:(1)重点在于预防。细致分析发病原因,并进行病因治疗。(3)合理调节饮食。(4)要注意隔离、清洁,腹部保暖以及口腔护理,准确记录出入量。(5)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我院对近2年治疗的18例小儿烧伤并发消化不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资料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36个月;热液烫伤12例,火焰烧伤6例;烧伤面积最大50%(中国新九分法,下同),最小10%,平均23.27%。烧伤后6h以内入院10例,伤后7~24h入院7例,伤后24h以后入院1例。

  1.2  临床表现  轻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加,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大便为蛋花样或稀糊状,酸臭味,有少量黏液,但无脓血,镜检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残渣和少许白细胞。本组共9例。重者大便可增加数十次,呈水样便。呕吐频繁或出现肠麻痹,并可伴有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一系列水与电解质紊乱。本组共7例。由于肠内毒素的吸收,小儿常有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或躁动不安,甚至惊厥、昏迷。本组共2例。

  1.3  治疗结果  本组患儿均得到及时有计划的治疗,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短25天,最长41天,平均33.5天。

  2  体会

  2.1  原因  由于小儿消化道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能力较差,消化功能不足,而小儿不断生长发育,营养需要量大,消化系统负担较重,同时中枢神经又未健全,胃肠运动能力较弱,调节功能也不稳定,故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小儿肠壁薄,血运丰富,一旦肠内感染,肠内霉素极易进入血液循环。

  2.2  防治  (1)重点在于预防:如积极控制创面感染,及早消灭创面,预防脓毒血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等。重视小儿喂养,除注意饮食卫生外,要在能承受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营养。饮食的选择要注意营养,易消化和适合于小儿的消化功能。(2)细致分析发病原因,并进行病因治疗:如系肠道感染,应给予敏感抗生素;如系菌交替症则应用高效抗生素,若喂养不当则予以纠正。(3)合理调节饮食;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消化功能失调,均应注意饮食的调节。轻度者:适应减少饮食量,并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牛奶用糖水或米汤稀释成1:1或1:2、1:3。密切观察大便的性质,如消化情况有所改善,可逐渐增加饮食量或牛奶的浓度。如未见好转,应考虑短期禁食6~12h。同时静脉补液以维持液体的补充和营养的维持。重度者:应立即禁食数天,然后依病情先从流质开始,逐渐增加食量。如系婴儿可先驱给予米汤或稀释的牛奶,其用量可比平时减少1/2或1/3,每4~6h 1次,不足的水分,在两次喂奶之间补充。牛奶则以脱脂奶为佳,可加糖1%~2%,待病情改善后,渐渐增加饮食量。在禁食期间为保证热量的供应,可以补充静脉高营养液。(4)要注意隔离、清洁、腹部保暖以及口腔护理,准确记录出入量。(5)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编辑:宋  晓)

  作者单位: 110032 辽宁沈阳,武警辽宁省消防总队医院

作者: 苑国学,赖铁军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