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4期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3D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78例胃癌患者,使用16层螺旋CT在空腹、低张和胃充盈状态下行全胃扫描,利用原始的横断面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评价图像质量、病变检出率、临床分期等,观察病变及其周围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评价CT三维成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3D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78例胃癌患者,使用16层螺旋CT在空腹、低张和胃充盈状态下行全胃扫描,利用原始的横断面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评价图像质量、病变检出率、临床分期等,观察病变及其周围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评价CT三维成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满意度。结果  16层螺旋CT的平扫和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对胃部病灶发现率为100%,对早期和进展期胃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57%和100%,对胃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准确率分别为100%和75.00%。结论  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提高了图像质量和病变检出能力,可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对进展期胃癌和胃周浸润的诊断十分可靠,能够较好地进行术前分期,为胃癌的术前准确评价提供了可信依据。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胃癌;分期;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胃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手术方案或术式的选择以术前分期为主要依据。目前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胃癌诊断,但难以正确判断胃癌的浸润范围和程度以及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对判断术前分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CT显像能够探测和明确原发病灶的大小、范围、外侵以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协助临床准确分期,有利于肿瘤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本文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三维重建对胃癌术前分期进行研究,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评价其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胃癌患者,男53例,女25例,年龄37~81岁,平均61.5岁。CT扫描前均已行胃镜检查获得病理诊断。术后病理证实,早期胃癌14例,进展期胃癌64例。与周围组织粘连28例,其中因粘连无法切除者9例,周围淋巴结转移者41例,皆行淋巴结清扫。

    1.2  CT扫描及三维重建

    1.2.1  CT设备及参数  德国西门子Sa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扫描参数:120 kV,280 mA,层厚5.0 mm,螺距1.375∶1,扫描速度0.5 s/360°,窗宽400 HU,窗位40 HU。扫描范围从膈顶至髂嵴。

    1.2.2  CT扫描前准备  患者于检查前10~12 h禁食,扫描前20 min肌肉注射654-2 10 mg,以减低胃张力,消除蠕动,减少伪影。稍后76%泛影葡胺20 ml加入800~1000 ml温开水分次口服,作为阴性对比剂,使胃充分充盈。

    1.2.3  CT扫描  吸气后屏气,对胃部一次性平扫及增强后多期螺旋扫描。扫描时常规取仰卧位(也可右侧卧位或俯卧位),结合胃镜及钡透结果,依可疑病变部位调整扫描体位,获取感兴趣区容积扫描的原始数据。增强后多期扫描,即于平扫后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欧乃派克80~100 ml,团注速率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而定(3~5 ml/s),分别在开始注射对比剂后30 s、55 s和99 s进行CT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及图像处理方式与平扫时相同,便于增强扫描前后对照。

    1.2.4  三维重建  将所获得的CT扫描原始数据进行0.75 mm横断面薄层图像重建,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成像,多方面综合观察病灶。

    1.3  CT阅片内容及方法

    1.3.1  横断面薄层图像  主要观察胃壁厚度、肿瘤浸润深度、胃周间隙及相邻血管是否受累、其他脏器有无浸润、淋巴结是否肿大(参照Dux标准,以直径10 mm为界)。

    1.3.2  多平面图像重建(MPR)  观察病灶部位、浆膜外间隙有无受累、病灶与相邻组织脏器之间的关系、淋巴结有无肿大。

    1.3.3  仿真内镜(CTVG)  显示黏膜面情况,即黏膜是否紊乱、有无中断,观察环堤征和溃疡。

    2  结果

    2.1  胃壁增厚  所有胃壁增厚术前CT皆能发现,准确率100%。主要表现为局限性、不规则性增厚>1 cm。增强扫描时增厚处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以进展期胃癌和隆起型早期胃癌强化为明显。

    2.2  早期胃癌  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共14例,其中3例在CT扫描中仅发现局限性胃壁增厚,局部黏膜粗大、紊乱,未能做出进一步定性(占早期胃癌总数的21.43%),均位于胃窦部。其余的11例中,凹陷型8例,表浅型1例,隆起型2例,术前CT诊断正确。

    2.3  进展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64例,术前CT诊断准确率100%,其中溃疡型53例,蕈伞型9例,浸润型2例。

    2.4  区域淋巴结转移  主要是胃小弯侧、腹主动脉旁、胰十二指肠周围等处淋巴结转移,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呈结节状,或多个淋巴结融合呈分叶状大团块,中心可坏死。在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的44例中,1例早期胃癌幽门下1枚小淋巴结转移漏诊,4例淋巴结直径为1~1.5 cm,病理证实为反应性增生。3例淋巴结转移而CT未显示。CT诊断准确率达81.82%。

    2.5  胃周浸润  主要表现为胃壁外软组织肿块,可侵犯邻近组织如腹主动脉、肝脏、胰腺、结肠等并与之粘连。术前CT共发现28例,与术中所见和(或)术后病理相符,准确率100%。其中2例与胰腺组织粘连较重,2例侵犯肝脏,1例侵犯横结肠,4例包绕腹主动脉,边界模糊不清,未能手术切除。其余19例胃壁外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3  讨论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成像在胃癌诊断及分期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胃镜虽能直观视野内黏膜表面的病灶,并能直接取组织活检得到病理结果,但对腔外疾病和肿瘤对腔外的浸润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尤其是对于沿着黏膜下生长的肿瘤浸润深度、病变范围、有无突破浆膜侵及周围间隙和其他组织脏器无法明确。16层螺旋CT明显具有这方面优势,它可以在短时间内(6~8 s)超高速大范围薄层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和胃蠕动伪影的干扰,能够真正完成整个胃单纯动脉期及静脉期的扫描,有利于对胃壁浸润的深度及周围脏器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显示,并能够清晰地显示胃周血管及肿瘤血管[2]。三期增强扫描类似于血管造影的各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胃癌的血供特点,因此可根据病灶的强化时间、程度及范围判断病灶的性质、病变累及范围及肿瘤浸润程度,并可观察有无淋巴结肿大。发现胃壁外肿块侵犯周围组织可采用薄层增强扫描,并使用宽窗进行图像观察,对于了解病变受侵范围更加明确,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清晰的3DCT图像,不但能发现腔内外病变,更能对可疑病变的部位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进行重点观察,从而清晰反映肿瘤侵犯胃壁的部位、深度、范围、病灶的形态及大小,以及是否侵犯胃壁外邻近组织及程度,了解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定位准确性较常规CT和其他检查方法明显提高,为准确客观地评价胃癌术前分期提供了技术保证。

    16层螺旋CT发现胃壁增厚的敏感性较强,因恶性肿瘤具有侵袭特点,病灶局部能明显强化。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和定位准确率可达100%,对进展期胃癌的分型准确率可达90.3%,对分期准确率可达75.8%[3],本组资料也取得类似的结果。

    尽管16层螺旋CT对术前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的判断有很大价值,但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必须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胃镜或胃肠造影等)综合判定[4],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特别是结合CTVE,可发现胃腔内0.5 cm的隆起或凹陷性病变。横断面扫描图像能发现胃壁增厚部位,仿真内镜检查能使横断面中断断续续的黏膜结构得到完整显示,从而发现黏膜面细微的异常改变,如小结节、胃黏膜中断、腔内溃疡及环堤征等恶性肿瘤征象。

    胃周围早期肿瘤浸润的显示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当判定癌肿是否侵犯周围器官时,一般认为脂肪间隙消失、接触面形态或密度改变为邻近器官直接受侵征象,往往判断过度。因此,对疑为肿瘤全层浸润的病例要进行多平面薄层重建,并根据需要加大窗宽,增加显示图像灰度,注意观察浆膜面是否光整,相邻脂肪间隙内密度有无增高。对于明显消瘦的患者,要观察胃周脂肪间隙比较困难,因此了解静脉期增强扫描时胃癌病变区强化深度具有重要价值,如增厚的胃壁浆膜层没有明显强化,即使胃壁和周围之间的脂肪层消失也不能认为肿瘤向壁外浸润。

    胃癌病例胃周及腹膜后区淋巴结是否肿大对术前分期具有重要意义,但淋巴结转移判断标准一直颇具争议。研究表明不同部位的正常淋巴结的大小不同,如膈脚后为6 mm而贲门旁仅8 mm,而炎性反应造成的淋巴结增大时直径亦可>10 mm,因此淋巴结CT的检测有其局限性。如将淋巴结>8 mm或>5 mm者判定为转移阳性,则检出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虽然较高,但敏感性却较低[5]。要鉴别腹部血管断面抑或淋巴结,静脉期增强扫描则是关键。由于习惯于横断面图像中对淋巴结前后径、左右径的测量,常会忽略上下径及斜径增大的淋巴结,成为淋巴结肿瘤大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向同性的16层螺旋CT,可通过多平面图像重建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明显减少了漏诊机会。采用三期扫描,减少层厚并加大扫描范围,能清晰显示出临床颇具意义的N2组淋巴结转移。这主要是血管的动态增强与淋巴结产生良好的对比,另外三期的不同表现提示了淋巴结的变化过程,有利于区分不同N分期淋巴结转移,特别是曾一度被认为较难区别的靠近癌肿的淋巴结,也有一定的检出率。

    总之,只要检查方法适当,CT不仅能发现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壁增厚,及时发现早期胃癌,而且对进展期胃癌和胃周浸润、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十分可靠,从而对胃癌的诊断正确性明显提高[6],因此它不仅是一种无创伤性、易为患者接受的筛选方法和胃镜检查的辅助手段,更是临床术前分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健丁,孙华平,张跃珍,等.胃癌的CT与内镜对照研究(附89例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6):530.

    2  王锡明,武乐斌,王涛,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胃癌诊治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0):1362-1363.

    3  杨晓鹏.进展期与早期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的诊断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53-257.

    4  冯琦,庄治国,许建荣.多层螺旋CT判断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2):257-259.

    5  潘自来,张欢,张绍斌,等.多层螺旋CT胃癌术前TNM分期.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8):614-617.

    6  郭华,高剑波,杨学华,等.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4):298-300.

    作者单位: 271000 山东泰安,泰安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

    (编辑:宋  青)

作者: 吴珂,王昭华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