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5卷第1期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治疗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有研究证明,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本病病程长且易反复,需要终生治疗,可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眼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者会致残或致死,因此,患者心理问题比较多,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笔者对本社区门诊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心理特征的调查分析,并参考多位专家的建议......

点击显示 收起

     有研究证明,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本病病程长且易反复,需要终生治疗,可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眼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者会致残或致死,因此,患者心理问题比较多,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笔者对本社区门诊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心理特征的调查分析,并参考多位专家的建议,制定了相应的治疗对策,有效提高了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此,与同行们交流商榷。

    1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表现

    1.1 抑郁和焦虑状态 由于糖尿病长期不愈,就医、用药反复进行,加之患者医学知识缺乏等原因,糖尿病的个性行为特征常表现为情绪压抑、适应力差、自卑、心胸狭窄、对治愈疾病缺乏信心;还会表现为神经过敏、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倔强、不听劝告等现象,这种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最终必然使临床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增多。

    1.2 社会事件的应激状态 在糖尿病患者中,社会环境的突然改变、亲人亡故、骤然惊吓,难以应对的挫折、委屈或勃然大怒等造成的应激状态,往往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引起胰岛细胞的自身功能障碍,从而诱发和加重糖尿病症状。同时由于不能以良好的心理反应应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用药秩序的混乱,直接影响到病情的控制和发展。

    1.3 生活功能障碍状态 糖尿病患者在不能很好控制病情的情况下,会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如饮食习惯的改变会使患者丧失饮食的兴趣,或者暴饮暴食,导致肥胖等更严重的后果。视网膜病变而致视力障碍者会表现出明显的愤怒、敌意和烦躁心理,影响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性功能障碍会使患者极度痛苦并对生活消极、苦闷,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2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对策

    糖尿病患者心理及精神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心因性、器质性、症状性因素以及个体素质有关,必须重视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卫生的关注,以尽量减少和去除这些心理障碍,达到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的目的。针对以上心理问题,主要采取以下的相应治疗对策。

    2.1 集体心理疗法 即开展以糖尿病患者及家属为对象的定期健康讲座为主的合理情绪疗法。给予包括心理治疗、卫生保健、营养调配、生活习惯调治、体育锻炼等内容的综合康复指导,并促进患者进行治疗交流和情绪释放,使糖尿病患者感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心,感到自己并不孤独,有一个集体在共同战胜疾病,有一个明确的治疗目的和目标在激励着自己。并通过成功病例的介绍,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使抑郁和焦虑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遵医治疗率显著增加。

    2.2 个性化指导疗法 在集体心理疗法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指导,从个人饮食习惯、体质情况、家庭状况、用药品种和剂量、锻炼方式、血糖监测等方面,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社区门诊建立长久、固定的医患交流和回访制度,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个体化效果。运用“形神一体”的整体观念,达到心神并治,整体调理的临床效果。使很多盲目治疗者逐渐进入正规有序的治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2.3 提高生存质量疗法 生存质量作为一个多维的概念,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躯体功能、主观感受和自觉症状。我们把提高生存质量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根本目标,结合健康教育、保健指导等途径,使患者充分运用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通过规范用药、多样化饮食、文体活动等环节,让患者做一个明白的患者,轻松治疗,愉快生活,正常地对待生命。社区的糖尿病患者在逐渐接受了这一观念后,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了病情,为减少并发症和紧急事件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虽然比较常见,但只要重视治疗、抓紧治疗、合理治疗,是完全可以消除和控制的;有效的心理治疗对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降低致残、致死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266071 山东青岛,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

作者: 郭胜旋,綦艳琳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