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5卷第3期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误诊3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又称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有眩晕、交叉感觉障碍、Horner征、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诊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经给予脑营养、脑保护、改善循环治疗1个月,患者麻木明显好转,余体征不明显。8℃,BP200/110mmHg,神志清、言语流利,眼球向右侧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又称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有眩晕、交叉感觉障碍、Horner征、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但临床上由于其症状不典型,误诊时有发生,现报告3例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65岁,以左侧面部灼热感10天,右肢体感觉不适1周,饮水呛咳1天入院。患者10天前晨起后感轻度头晕,无恶心、呕吐,洗脸时感左面部灼热感,在当地医院测血压不高,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治疗不见好转,3天后又出现右侧肢体轻度麻木。曾因末梢神经炎肌注Vit B1、Vit B12 1周,疗效不佳并出现饮水呛咳1天遂来诊,查体:左上眼睑轻下垂,左眼裂略小,瞳孔左1.5 mm、右2.5 mm,对光反射存在,左面部汗少,左咽反射略减弱,左面部及右上下肢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力正常,左侧共济检查略欠准确,颅脑CT未见异常,颅MRI示:脑干内有一T1W1低信号,T2W2高信号病变。有糖尿病史。诊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经给予脑营养、脑保护、改善循环治疗1个月,患者麻木明显好转,余体征不明显。

    例2,患者,男,53岁,因头晕1天,加重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 h入院。患者1天前晨起后出现头晕、轻度步态不稳,无头痛及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无肢体麻木无力,当地测血压不高,考虑脑供血不足,未予重视,未行特殊处理,于2 h前睡醒后感头晕加重,左侧面部麻木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遂急来诊。既往无明确病史。查体:T 36.8 ℃,BP 200/110 mmHg,神志清、言语流利,眼球向右侧的粗大快速水平震颤,眼球活动可,左侧面部浅感觉减退,左Horner征(+),左侧咽反射减弱,悬雍垂右偏,颈软,右侧躯干及肢体浅感觉减退,左侧肢体共济运动差,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病理征未引出,2天后颅脑MRI示左侧延髓及左侧小脑半球长T1长T2信号影,入院后给予降纤、抗凝、改善循环及脑保护、脱水、神经营养及抗感染等治疗,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顽固性呃逆,给予抑酸及促动力药后好转。共治疗15天病情明显好转。头晕消失,进食吞咽正常出院。

    例3,患者,男,48岁。因眩晕、恶心、呕吐1 h在门诊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经给予利多卡因及碳酸氢钠输液治疗后2天,病情不见好转且加重,渐出现不能进食、饮水呛咳、声音嘶哑遂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声音嘶哑、右眼裂小,右咽反射消失,右腭动度差,右肢轻瘫(+),右肢共济差,直线行走欠稳,右面部及左上下肢浅感觉减退。颅脑MRI示:右小脑半球及左侧延髓长T1、长T2信号,诊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经给予吸氧、脱水、脑营养、脑保护及改善循环综合治疗,治疗3周症状基本消失出院。

    2  讨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由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所致,随着颅脑MRI的临床应用,对本病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

    2.1  病因及危险因素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病因及危险因素较多,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发病率高,支持本综合征大多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论点,已证实主要原因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闭塞也可引起,其他病因有神经鞘瘤、延髓出血、血管畸形、动脉瘤、动脉炎和外伤等[1]。

    2.2  解剖及临床表现  小脑后下动脉从椎动脉上部分出,是椎动脉最大且变异最多的分支,主要供应延髓上部外侧区、小脑半球底部和蚓部下面的后部。小脑后下动脉自椎动脉外侧分出后,向后上走行到小脑底面时分内、侧2支。内支与对侧小脑后下动脉内支及同侧小脑上动脉吻合,侧支与同侧小脑前下动脉吻合。并由小脑后下动脉主干分出供应延髓外侧部的小支动脉,是终动脉。故当小脑后下动脉主干闭塞时,仅发生其到延髓的小分支供血区的梗死,即延髓背外侧梗死。其解剖及损害的典型体征:(1)三叉神经脊髓束、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丘脑束:受损后表现为病侧面部和对侧躯干和肢体(不包括面部)痛、温觉障碍、即交叉性感觉障碍。(2)疑核:受损后出现病侧软腭麻痹、构音及吞咽障碍、咽反射减弱或丧失。(3)前庭神经下核:受累后表现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4)网状结构交感下行纤维(自丘脑下部至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纤维):受损时表现为病灶侧不全型Horner征,主要表现为瞳孔小和(或)眼睑轻度下垂。(5)前后脊髓小脑束和绳状体:受损后出现同侧肢体和躯干共济失调。

    由于小脑后下动脉的解剖变异较多,如仅单一小脑后动脉;由基底动脉分出;与小脑前下动脉共同由一个干从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分出;延髓背外侧部直接由椎动脉供血;小脑后下动脉延髓分支发出小分支到面神经和听神经等。使临床症状复杂化,本综合征可出现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据国内外观察,仅感觉障碍的表现不同,就分为8型,其表现如下:Ⅰ型: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典型表现,是病灶侧三叉神经脊束或核和脊髓丘脑束损害的表现。Ⅱ型:病灶对侧面部、半身痛温觉障碍,是病灶侧三叉神经二级纤维(三叉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的表现。Ⅲ型:双侧面及病灶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是病灶侧三叉神经脊束及其二级纤维和脊髓丘脑束受累的表现。Ⅳ型:病灶对侧半身(面部除外)感觉障碍,是病灶侧脊髓丘脑束受损所致。Ⅴ型:仅病灶侧面部感觉障碍,有时仅三叉神经1支、2支或1、2支分布区感觉障碍,原因是病灶侧三叉神经脊束受累型。Ⅵ型:双侧面部感觉障碍,是病灶侧三叉神经脊束及三叉神经二级纤维受累。Ⅶ型:仅病灶对侧面部感觉障碍,为病灶侧三叉神经二级纤维受累。Ⅷ型:双侧半身(不包括面部)感觉障碍,是病变影响双侧脊髓丘脑束或血管解剖变异所致[2]。

    2.3  误诊原因  (1)由于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患者多没有明显偏瘫,且临床表现阳性体征越少误诊率越高,临床医生缺乏对本综合征的认识是误诊主要原因。(2)缺乏全面综合分析,只看到某一突出症状,查体不仔细及分析不全面导致,如头晕、步态不稳,便诊为脑供血不足;眩晕、恶心呕吐诊为梅尼埃综合征;肢体麻木诊为末梢神经炎。(3)颅脑MRI检查价格贵,普及检查不能及早实行,因延髓范围较小,颅脑CT易受骨质干扰产生伪影,对本病诊断价值不大,而MRI不受骨质干扰,能很好显示延髓部位,能发现较小病变,是诊断本病最可靠方法之一,故颅脑CT未发现病灶时不能排除本病,需行颅MRI检查进一步明确。(4)笔者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把同时具有延髓症状(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必居其一)和背外侧症状(眩晕、共济失调、Horner征、浅感觉障碍至少具备一种)的疑似脑血管病患者初诊为Wallenberg综合征,进行MRI检查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影像学检查始终未发现责任病灶,这时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及时按照脑血管疾病相关治疗规范处理,从而提高对该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 孙宏侠,周艳,白春艳,等.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探讨.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382-383.

2 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52-454.


作者单位:261021 山东潍坊,潍坊市脑科医院神经内一科

作者: 李增芬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