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5卷第5期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曾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8年Coo等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HCV的基因克隆。1991年将其归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随着对HCV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检测方法问世。...

点击显示 收起

     丙型肝炎病毒(HCV)曾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8年Coo等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HCV的基因克隆。1991年将其归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随着对HCV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检测方法问世。从抗体检测到病原体检测以及感染性、生化指标的检测,形成了对HCV的全方位检测,极大地提高了HCV诊断的准确率[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丙型肝炎患者的筛查和诊断的检测项目,为丙型肝炎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  丙肝抗体的检测

    1.1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  ELISA法,是HCV抗体检测的最常用的方法。目前已经研制出第三代的ELISA检测试剂,该试剂HCV抗原区域纯度及特异性提高,并采用了多种肽段搭配包被检测板,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缩短了检出时间。

    我院近期(2006年10月~2007年5月)门诊及住院患者,用ELISA方法检测HCV抗体2698例,HCV抗体阳性19例,占检测总人数的7.04%,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丙肝3.2%的发病率。其中HCV合并HBV阳性5例,重复感染率为26.2%,与国外报道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率25%左右相符。

    1.2  凝集法  将HCV抗原标记在微球上与被检样品反应,借有无凝集,以及凝集的强弱判断HCV抗体的有无及多少。凝集法有直接间接之分,常见的是被动血凝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曾在初期的HCV抗体检测中得到广泛使用,因各种原因,现临床已不太使用。

    1.3  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用125I标记HCV抗体,通过检测反应体系中剩余125I的量,来判断被检样品中抗体的多少。随着化学发光技术的发展,HCV抗体运用化学发光免疫定量检测,灵敏、准确,并且避免了放免的放射污染,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1.4  复合免疫印渍法  是采用多种抗原复合(2~4种抗原)的方法,进行交叉检测。将多种抗原固定在微孔上,与被检样品反应,温育后洗涤并加入酶标抗体,显色基质,观察显色反应的强弱确定抗体的有无。

    1.5  斑点免疫层析试验(DICA)  也是检测丙肝病毒的一种方法,因其敏感、简便、快速,不需要任何仪器设备,比较适合基层单位应用。该试验是将各种试剂分别固定在同一试条上,把检测样本加在试条的一端,将一种试剂溶解,通过毛细管移行于另外的试剂发生反应,如层析一般,并通过有色微粒在试纸条上显示出来,用肉眼即可观察结果。其敏感性接近ELISA,可以单份,也可以成批检测,对于基层单位筛选供血者最为适用。

    虽然检测HCV抗体的方法不断改进,但总有一部分人测不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阳性患者的遗传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即抗体检测的局限性,如抗体出现晚,滴度变化大,故对丙肝检测最直观,最有价值的是检测标本中HCV的病原体。

    2  丙肝抗体检测的意义

    HCV抗体呈阳性是HCV感染的标志,慢性丙肝患者也能够测到抗-HCV,但急、慢性感染者中抗-HCV有所不同。急性患者多为IgM型,慢性患者多为IgG型,所以,抗-HCV IgG的检测对于献血者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抗-HCV阴性者也并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因为抗体并非是检测HCV的直接指标。

    HCV抗体不是中和抗体,对人体无保护作用。是目前诊断丙型肝炎诊断的主要指标。

    HCV抗体检测在筛选献血员,消除隐患,保证血源的健康等工作意义重大。在我国,丙肝占输血后肝炎的60%~80%占散发急性肝炎的12%~24%。献血员HCV抗体检测是控制HCV感染与传播的重要途径。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感染率约3%,每年新发丙肝约3.5万例。我国人群丙肝抗体阳性率3.2%,目前约400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丙型肝炎其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实验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肝脏病变部位有多数单核细胞浸润,发生炎症和坏死,这和HBV引起的肝脏病变相似。主要由病毒诱发人体免疫反应导致对肝细胞的免疫损伤。同时,感染HCV后,也和HBV感染一样容易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据统计未经治疗的丙肝慢性化率为50%~85%;感染后20年,一般人群肝硬化发生率10%~20%,儿童和年轻女性2%~4%,中年输血感染者20%~30%;感染30年后,肝癌发生率1%~5%。

    急性、慢性丙肝患者及HCV无症状的携带者为HCV的主要传染源。人体感染HCV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80%的感染者无明显症状,被称为“沉默的传染病”。

    HCV通过输血和应用血制品引起的传播已确定无疑。此外,针刺、滥用注射药物、文身、粪口途径、母婴垂直传播,以及唾液、飞沫、接吻和性接触等水平传播,也是引起丙型肝炎的可能原因。

    丙型肝炎的预后不良,目前又无理想的治疗措施,也无疫苗可进行预防接种。所以HCV抗体的检测,对临床上丙型肝炎早发现早治疗的工作日显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02.


作者单位:221124 江苏徐州,徐州铜山大许中心卫生院

作者: 李会英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