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5卷第6期

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致晕针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出现晕针的原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以预防晕针的发生。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2年1月发生的37例复方氨基比林晕针记录情况,经分析认为,体位和年龄因素是发生晕针的主要原因,从而制定护理操作规程,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年龄10~30岁者,一律取卧位缓慢注射,并做好心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出现晕针的原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以预防晕针的发生。方法 分析2000年1月~2002年1月发生的37例复方氨基比林晕针记录情况,经分析认为,体位和年龄因素是发生晕针的主要原因,从而制定护理操作规程,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年龄10~30岁者,一律取卧位缓慢注射,并做好心理护理。结果 2002年2月~2003年2月注射复方氨基比林186例患者,均未再发生晕针。结论 采取卧位缓慢注射复方氨基比林可预防晕针的发生。

【关键词】  复方氨基比林 肌注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又名安痛定注射液和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本品为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和巴比妥的复方制剂。其解热作用快而强,用后体温下降速度快,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但在注射过程中容易发生晕厥现象[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2年1月共发生肌注复方氨基比林不良反应37例。除2例外,其余3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晕针表现,年龄12~27岁,平均年龄18岁,其中男14例,女23例。

    1.2 临床表现 一般在肌注的几分钟内,出现头晕、眼花、心慌、出冷汗、手足冰凉,心率加快,知觉丧失,后出现瞬间的意识丧失,面色苍白,血压轻度下降,经平卧、保持安静、按压人中后病人清醒,饮温热开水或葡萄糖水后面色由白转红,心率恢复正常,但觉疲乏无力,困倦,经继续平卧10~20 min后恢复常态。

    2 原因分析

    2.1 生理因素 部分患者体质虚弱,痛觉敏感。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上升,回心血量急剧下降,血压下降。

    2.2 心理因素 因害怕打针或初次打针,致精神过度紧张、恐惧。

    2.3 体位因素 门诊患者肌注均为坐位,头部供血不足,易发生晕针。

    2.4 饥饿 因就诊时间过长,或空腹状态下就诊,加上发热水分丢失过多又未及时补充,致血容量不足,当疼痛刺激时易发生晕针。

    2.5 护士的操作技术 进针技术操作不规范,推药速度过快,造成肌注部位疼痛加剧。

    2.6 护士的言谈举止 由于护患间的交流沟通存在缺陷,造成患者紧张而诱发晕针。

    3 对策

    (1)肌注前详细了解病情。(2)在操作过程中主动与患者沟通,以分散其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3)如饥饿请进食后或饮少量温开水后再行肌注。(4)采取卧位缓慢注射,注射后平卧15 min方可离去。

    4 体会

    晕针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在注射室时有发生。我院中心注射室发现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较其他药物更易发生晕针,遂分析不良反应记录信息,发现2000年1月~2002年1月肌注复方氨基比林共发生37例不良反应。除2例外,其余35例均为12~27岁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晕针表现,经平卧、按压人中后,患者清醒,饮温开水后面色由白转红,心率恢复正常,但觉疲乏无力,困倦,经继续平卧10~20 min后恢复常态,分析讨论认为,<30岁患者易发生晕针,而且与体位有关。于是针对此情况规定,<30岁患者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时一律予卧位缓慢注射,经过完善和制定护理操作规程并予以实施后,2002年2月~2003年2月共有186例发热患者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无一例出现晕针,由此可见,卧位缓慢注射复方氨基比林可有效预防晕针的发生。

  (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100013 北京,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作者: 张晓梅王桂霞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