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3期

经皮给药系统概述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s,TDDS)是指能促进具治疗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发挥系统作用的控释药物系统。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胃肠道pH、酶、食物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胃肠道吸收困难。通过药物贮库和控释特性控制半衰期短的药物的治疗时间。经皮给药系统虽然是现代药......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是指能促进具治疗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发挥系统作用的控释药物系统。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胃肠道pH、酶、食物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胃肠道吸收困难;可避免首过效应;还可避免注射给药带来的不便;延长单次给药后的疗效;通过药物贮库和控释特性控制半衰期短的药物的治疗时间;并可随时撕下以中止用药;且可用于紧急情况下无应答、无知觉的昏迷患者。经皮给药系统虽然是现代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也有它的缺点,比如由于皮肤的不透过性等。在进行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辅料才能完成。

【关键词】  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经皮吸收促进剂;中药经皮吸收制剂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是指能促进具治疗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发挥系统作用的控释药物系统。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胃肠道pH、酶、食物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胃肠道吸收困难,为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尤其是呕吐和腹泻患者提供一种替代途径;可避免首过效应,防止消化酶和肝药酶引起的药物失活;还可避免注射给药带来的不便;延长单次给药后的疗效;通过药物贮库和控释特性控制半衰期短的药物的治疗时间;并可随时撕下以中止用药;且可用于紧急情况下无应答、无知觉的昏迷患者。近年来由于患者对于药物的“三小、三方便”的要求提高和药物研究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给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途径。

    1  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影响药物经皮吸收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分子量、溶解性、分配系数和pKa、载体-溶媒的性质和皮肤条件。这些影响因素中药物浓度、药物应用面积、药物对皮肤的亲和力、药物分子量、药物应用时间、皮肤的水和作用、皮肤角质层的厚度均能对药物吸收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来说,药物浓度越高,应用面积越大,药物与皮肤接触时间越长,吸收总量越多,分子量为100~800,并具有一定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被认为可达到有效经皮吸收程度[1]。

    2  经皮吸收促进剂[2]

    2.1  有机溶剂类  包括乙醇和丙二醇,他们既可单独用作促渗剂,又因其对其他辅料有良好的溶解能力用作载体溶剂,值得注意的是,乙醇和丙二醇对亲水性药物产生的促透作用往往比亲脂性药物差。

    2.2  脂肪酸与脂肪醇类  以纳洛酮为模型药对促渗剂的系统筛选中发现,对饱和碳链而言,C10~C12且拥有极性基团的,表现出良好的促渗能力;而不饱和碳链中,C18是最优的选择。另外,脂肪酸的二酯类如油酸也应用较多,油酸与乙醇和丙二醇还有协同作用,可提高渗透性。但油酸存在抑制皮肤免疫功能的缺点,使用时应加以注意。同时,长链脂肪醇也会引起皮肤的刺激性,研究认为癸醇、十一醇、月桂醇的透皮速率较高,但对皮肤刺激性也较大;十三烷醇和肉豆蔻醇不仅皮肤刺激性强且透皮速率也低;辛醇和壬醇则表现出较小的刺激性和相当不错的促渗作用,最具实用价值。

    2.3  表面活性剂  一般认为促渗能力是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需要注意的是促渗效果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并不呈线性关系,当浓度超过临界胶团浓度时,药物进入胶团,降低了药物的热力学活性,反而降低渗透速率。

    2.4  烯萜类  烯萜类(包括精油)的促渗能力在越来越多的模型药上得到验证,对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都有较好效果,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薄荷醇及含不同萜类的精油。

    2.5  各种透皮促进剂和物理方法的联合应用  单个透皮促进剂的效果通常达不到治疗要求,而联合使用促渗手段往往有理想的结果。它们对药物的渗透产生协同作用。这样既可减少促渗剂的用量,降低毒性反应,又可使主药发挥最佳效能,如乙醇、丙二醇等载体溶剂与其他类促渗剂的合用。还可与一些物理方法联合应用,均可达到透皮的效果。

    3  中药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分为三类:(1)中药复方制剂:正在研究的有复方骨质增生贴剂[3]、止咳平喘膜剂[4]、心安康贴剂[5]等一批复方制剂。(2)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的制剂:如青藤碱、磷酸川芎嗪、丹参素、丹参酮、阿魏酸、雷公藤甲素、麝香酮、脂蟾毒配基、葛根素、全缘千里光碱、黄芩苷等[6~8]。(3)透皮促进剂:研究较多的为冰片、薄荷醇、桉叶油及其他从中药中提取的精油。冰片可以促进外用皮质激素(曲安缩松)、双氮灭痛、甲硝唑、氟尿嘧啶、水杨酸、川芎嗪、醋酸曲安奈德等药的透皮吸收[9];薄荷醇可增加一些药物的经皮吸收,在离体裸鼠皮肤上,薄荷醇可明显增加水杨酸和 5-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率;在正常人前臂内侧皮肤,薄荷醇能使氟轻松和氯氟舒松的经皮吸收增加,并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还可促进水杨酸和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10];桉叶油对多种药物有良好的透皮促渗作用,起效时间短,皮肤刺激性小,制成贴剂后仍有很强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而且它具有清凉香气,安全系数高,易为患者接受,能杀灭皮肤表面寄生虫、细菌、病毒等[11]。中药经皮给药复方制剂由于中药所含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多以粗提物入药,制备工艺简单,使得制剂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指标难以满足要求。在促进药物经皮渗透方面,应用的主要还是透皮吸收促进剂,而其他方法的应用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满足不同药物的需求。另外,经皮渗透的研究往往只是针对单一成分进行,难以反映制剂的内在质量。建议选用方药中两个或更多的,且分子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有一定差别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经皮渗透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综合考虑,以确定制剂处方及制备工艺。经皮给药系统虽然是现代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也有它的缺点,比如由于皮肤的不透过性,仅有部分活性大的药物合适制成经皮给药制剂,一些患者会在药用部位发生接触性皮炎,无法继续用药等,因此,在进行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辅料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 Howard C,Ansel,Loyd V,et al.药物剂型和给药体系.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2 张苏,高永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4(8):732.

3 许英爱,戈延茹,李凤龙.复方骨质增生贴剂的工艺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0,15(2):99.

4 刘建平,李运曼,张灵霞,等.止咳平喘膜剂的研制与穴位作用机理初步探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31(6):426.

5 黄绳武,宋宵宏.中药复方制剂心安康贴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选择研究.中国药师,2003,6(7):193.

6 吕定刚.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研究进展.中药材,2002,25(1):67.

7 徐月红,徐莲英,蔡定国,等.不同基质对全缘千里光碱凝胶剂体外释放和透皮特性的影响.中成药,2004,26(6):444.

8 刘强,吕志平,朱红霞.黄芩苷渗透不同动物皮肤的透皮吸收研究.中草药,2004,35(5):315.

9 刘养凤,张伯礼.冰片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中医药学报,2003,31(6):55.

10 王晖,吴铁.薄荷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中草药,1998,29(6):423.

11 毛庆祥,常文军,蔡全才.桉叶油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药学实践杂志,2003,21(4):205.


作者单位:050011 河北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

作者: 刘小军,孙仁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