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9期

中药不良反应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中药是人们用于防病治病,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节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药源之一,但中药和西药一样具有两重性,即根据药性辨证施治,用的合理,有利于人体疾病痊愈。【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中药品种的增多,中药在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由于药学科学的进......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中药是人们用于防病治病,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节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药源之一,但中药和西药一样具有两重性,即根据药性辨证施治,用的合理,有利于人体疾病痊愈;用之不当,则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即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中药品种的增多,中药在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由于药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检测手段的提高,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使其成为药学领域的一项专门研究课题。但就我国特有的中药而言,其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较之西药为少。由于中药大多来源于植物和动物以及矿物,其产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有些炮制方法不当,直接影响它的所含成分,并涉及药用疗效;另外中药历史悠久,民间应用比较广泛;再者现代制药技术进一步规范将其中药的主要成分用化学方法进行提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清开灵注射液等。所以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更为重视,本文就中国中药杂志刊登的95篇有关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导,分析其主要不良反应类型,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与其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常言道“药者,毒也”,就是指药有三分毒的道理,所以在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其对人体产生的一定毒性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的产生,过去以西药的不良反应报道甚多,而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相对少些。我们以中国中药杂志1981~2001年以来的95篇文章中有关中药及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426例进行统计分类:其中中毒反应307例,占72%;过敏反应74例,占17.3%;中药引起中毒死亡18例,占4%;其他27例,占6%;年龄最小仅3个月,最大74岁。

    造成426例不良反应中涉及的中药及制剂共107种,其中过敏反应54种,中毒反应39种,中毒致死14种。

    现将统计的不良反应按主要类型分类,并对其临床表现与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探讨。

    1  过敏反应

    中药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一般变化快,首先出现皮肤荨麻疹、疱疹,然后迅速涉及全身,可合并其他胸闷气短,咳喘不安,恶心、畏寒,发热,水肿,严重者造成心、肺、肾、肝等器官的损伤,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可产生过敏反应的中药很多,许多药性温和,使用较多的品种也有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如陈皮、酸枣仁、胖大海、板蓝根注射液、牛黄解毒片等。

    据卢国珍[1]报道1例,男,36岁。因腹胀自服藿香正气水2支,服用1支后约30 min头昏,心悸,出汗,四肢出现少量麻疹,瘙痒,又服1支30 min后,自感天旋地转,惊慌气急、出汗、口吐白沫昏倒在地,经抢救苏醒。

    2  中毒性反应

    由于目前多数中草药尚缺乏完善的药理及毒理实验资料,在多数毒性较强药物中,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比较接近,一般以口服形式为主,因此发生不良反应时胃肠道症状最早出现。临床上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等征象。

    3  中毒性休克

    临床上表现为昏迷、发热、不省人事、呼吸不规律,胸闷、心悸、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口麻肢麻、血尿、少尿、无尿、肾衰等,可引起胃肠道、肾脏、肝脏等中毒反应,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毒性较强的中药在古代医著中已早有记载,如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等。但据报道一些普通中药也有发生中毒反应的。笔者统计有:补骨脂、枇杷叶、川芎、番泻叶、人参、地骨皮、鸡内金、苦参。制成的制剂有:雄黄酒、附子理中丸、橘红化痰丸、人参蜂王浆、雷公藤片。致死的中药有:瓜蒂、天仙子、蟾酥、硫黄、雄黄、雷公腾片。据朱丛祥[2]报道3例,其中男2例,年龄分别为4岁、17岁;女1例,年龄5岁。因腹泻或发热咳嗽服用含砷石膏处方,即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泻,大便呈米泔水样。嗜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快,虽经抢救,但因中毒较重,诊断不明确。1例分别在服药后1.5~5 h内死亡。后经检验测得知石膏中含砷超过成人致死量的5~10倍。

    4  其他不良反应

    除中药本身的毒性外,某些人先天不能耐受某些药物,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如周健雄[3]报道1例哺乳期妇女,因乳痛服赤芍甘草汤16剂后,乳房肿块全消结,发热不复存在,而造成乳汁全消的后果,因此,在用中药时以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等特殊患者更要慎用。

    诸上所述,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而该报道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1)超量服用;(2) 过期服用;(3)中药品种混乱不纯;(4)使用不当;(5)有毒药管理不严;(6)不注意配伍原则;(7)不遵医嘱等。在426例中引起过敏反应74例,过敏休克19例,有既往过敏史14例;有强过敏史2例,提示:在处方调剂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有上述过敏史者要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虽然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相继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但目前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实验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在我们使用中药及其制剂中更要加倍注意药物的剂量、配伍与禁忌、对症用药,万万不可滥用药物,以免造成严重并发症或比较麻烦的医疗官司。

【参考文献】
  1 卢国珍.口服藿香正气水致过敏休克一例.中国中药杂志,1991,16(5):566.

2 朱丛祥.含砷石膏入药致死三例报道.中药通报,1986,11(5):58.

3 周健雄.服用赤芍甘草汤致乳汁全无一例.中药通报,1986,11(8):56.


作者单位:甘肃广河,广河县人民医院

作者: 马梅兰,杨成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