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3期

低分子肝素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治疗和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方面的疗效,以期减少脑梗死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7例,比较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和发展为脑梗死的例数。结果治疗组患者再发作次数及发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少,梗死灶面积较对照组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在治疗和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方面的疗效,以期减少脑梗死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将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7例,比较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和发展为脑梗死的例数。结果 治疗组患者再发作次数及发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少,梗死灶面积较对照组小,后遗症程度轻,生活自理能力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在防治TIA方面有肯定疗效,且可减少脑梗死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TIA的治疗和预防发作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治疗;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被公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的先兆、前驱或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积极治疗是减少脑梗死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防治TIA,初步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我院保健科收治的52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选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住院患者,诊断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之卒中诊断标准。治疗组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65.8岁。对照组患者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41~83岁,平均68.7岁。以上病例均为确诊TIA发作患者,或以往发作过,但本次发作以符合TIA者,并行头颅检查,排除小出血灶、占位病变等引起的类似发作者。但下列情况不列入选择对象:(1)有消化道出血者。(2)近期手术、活动性出血及有出血倾向者。(3)近期应用抗纤溶制剂、抗凝药物者。(4)妊娠期妇女。(5)血小板计数< 60×109/L者。(6)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难治性高血压者。

    1.2  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给维脑路通1.0 g加入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余对症处理其他合并症。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0.4 ml,腹壁皮下注射,每周两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过程中分别与用药前、用药中、用药结束后检测患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小板计数,观察其变化情况以指导治疗。疗程结束后随访6~12个月。

    1.3  疗效判断标准  疗程结束结合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有无再发TIA情况,两组对比发展为临床脑梗死例数、脑梗死发病情况、梗死面积大小及患者后遗症程度的轻重。主要观察指标为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相同情况患者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25例患者有3例在6个月内再次发作过,其中1例发作2次,2例发作1次,发展为脑梗死4例,均为小面积梗死灶,最大面积为2.6 cm×3.4 cm,经治疗留有轻度后遗症,最重者1例亦能自己慢行走,生活均能自理,患肢有轻度浅感觉障碍。对照组27例患者在6个月内发作8例,其中5例发作1次,2例发作2次,1例发作4次,发展成为临床脑梗死者7例,有3例为大面积脑梗死,最大面积为5.6 cm ×7.3 cm,其中死亡1例,且该组发展为脑梗死者临床表现相对较重,仅2例能生活自理,余4 例患者留有较重后遗症,肌力为0~2级,感觉障碍严重,2例长期卧床,语言能力丧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程结束后复查颅脑CT,均未发现有出血等并发症发生,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治疗组注射部位发生青紫3例,牙龈少量出血1例,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肝素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抗凝药物,20世纪3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已成为经典抗凝药物。除主要的抗凝抗栓作用外,还有降血脂、抗炎、抗过敏、抗动脉硬化、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一些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有比较严重的出血、生物利用度低、个体差异大易诱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制约了肝素的使用。后来,人们受低分子右旋糖酐的启发,从普通肝素中分离出分子量较小的肝素成分。这种低分子量的肝素与普通肝素有相同的抗凝、抗栓作用,但出血等危险性降低。1985年,低分子量肝素首次在法国上市。在低分子量肝素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现,除出血危险性较低外,其生物利用度也较高,皮下注射方便,在血液中半衰期长,是普通肝素的2~4倍,且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小,极大地减少了血小板并发症的发生,其更安全、更方便、更有效。目前,国内外的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在血液透析抗凝、深部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治疗,不稳定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周围血管阻塞性病变、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供血不足引起的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个症候群。一般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但在24 h内完全消失,可反复多次发作。对TIA的认识由来已久,可追溯到Thomas Wills 1679年的论述。但该定义的规范化却直到20世纪50年代。近年来,由于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辅助检测手段,尤其是CT和MRI相继问世及广泛应用,对TIA的认识有所深化。但公认为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的先兆、前驱或危险因素。有资料报道,约有1/3患者由于长期发作而损坏脑功能,约有1/3病例于数年内发生完全性卒中。其发生率与TIA持续时间长短有关,持续时间较长者,危险性更大。因而,有效预防和积极治疗是减少脑梗死发病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52例TIA患者的治疗,对照研究,治疗组25例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低分子肝素0.4 ml,腹壁皮下注射每周2次,与常规治疗对照组27例患者比较,不但效果明显,而且有远期预防再发作功效。经随访6~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个别发展成为临床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亦较对照组有首发症状轻、梗死面积相对小、致残程度低、预后良好等特点,两组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在防治TIA方面有肯定疗效,且可减少脑梗死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TIA治疗和预防发作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用药操作简便、不需特殊医疗器械,受客观条件限制少,患者易接受,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极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261500 山东,高密市人民医院保健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