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7期

低分子量肝素钙与注射用血栓通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与注射用血栓通合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低分子量肝素钙组(22例,只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和注射用血栓通组(22例,单用注射用血栓通)及两药合用组(22例)。低分子量肝素钙的用法为5000u脐周皮下注射,1次/12h。注射用血栓通的用法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与注射用血栓通合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低分子量肝素钙组(22例,只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和注射用血栓通组(22例,单用注射用血栓通)及两药合用组(22例)。低分子量肝素钙的用法为5 000 u脐周皮下注射,1次/12 h;注射用血栓通的用法为3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3组均治疗14 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结果 两药合用组显效率86.36%,有效率95.45%,均显著高于低分子量肝素钙组和注射用血栓通组(P<0.05和P<0.01),且未发现有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钙与注射用血栓通合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

【关键词】  肝素钙 低分子量 注射用血栓通 脑梗死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极易致残,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本文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钙是一种抗凝药,注射用血栓通为一中药制剂,有改善脑循环,改善脑血管缺血状态的作用。为探讨两药联用的临床疗效,我们将66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成注射用血栓通组、低分子量肝素钙组和低分子量肝素钙与注射用血栓通合用组,并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入选标准 66例入选患者为我院内科2004年2月至2008年10月的住院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且经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排除了出血性脑卒中;表现有突发偏身肢体活动障碍,感觉障碍或伴有言语障碍或吞咽困难、眩晕、共济失调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均为首次发病,病程48 h以内;本次治疗前未做溶栓、抗凝及血液稀释等治疗,无治疗药物禁忌证。并排除以下情况:有出血倾向者或凝血功能差者;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病者。

  1.1.2 分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两药合用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43~68岁,病程4~46 h,其中基底节区梗死15例,多发性脑梗死3例,腔隙性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分型:轻型8例,中型9例,重型5例。伴高血压12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12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9例。

  低分子量肝素钙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45~69岁,病程3~45 h,其中基底节区梗死14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脑叶梗死2例,小脑梗死1例。轻型10例,中型9例,重型3例。伴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14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7例。

  注射用血栓通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42~72岁,病程2~48 h,其中基底节区梗死15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腔隙性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2例,脑干梗死1例。轻型12例,中型8例,重型2例。伴高血压11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11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8例。

  1.2 治疗方法 两药合用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5 000 u脐周皮下注射,1次/12 h,注射用血栓通3 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低分子量肝素钙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用量及用法不变;注射用血栓通组用注射用血栓通45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三组均治疗14天。三组同时采用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应用脑蛋白水解物和能量合剂以促进脑细胞代谢,有高血压者合用降压药,糖尿病者加用降糖药,辅以支持及对症治疗。护理要求:对重型患者加强翻身拍背,注重褥疮护理,加强患者患病肢体的主动及被动活动。

  1.3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为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死亡[2]。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 见表2。表1 三组疗效比较表2 三组治疗前后血凝实验及血小板数比较注: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P<0.05;与两药合用组治疗后比较,P<0.01

  2.3 不良反应 两药合用组有1例出现胸闷、心悸,停药后症状消失,无出血倾向。其余病例未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低分子量肝素钙是由普通肝素通过亚硝酸分解、纯化而得的低分子量肝素钙盐。它可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尤其是凝血因子Xa,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可改变血黏度,增加血细胞表面电荷,从而有效增强抗凝和抗血栓作用[3]。本文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率显著高于血栓通组(P<0.05),且未发现出血等不良反应,提示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疗效肯定,临床使用安全。

  注射用血栓通是由中药三七干燥块根提取而成。主要成分包括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b1和Rd等,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的作用,使血栓溶解并抑制其形成,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与抗自由基损害及钙通道阻断有关,对缺血、缺氧造成的脑血管调节功能障碍有较好地改善作用,可改善脑组织因缺血而引起的脑能量耗竭,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及时恢复[4]。

  低分子量肝素钙和注射用血栓通合用具有抗凝、抗血栓、促纤维蛋白原溶解、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等作用叠加而使疗效得以提高。本文两药合用组显效率为86.36%,有效率为95.45%,疗效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且实验室检查表明除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外,血小板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变化,临床上也未发现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可见两药合用安全有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杂志,1996,26(6):379.

  2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王福清.低分子肝素的研究近况.中国药学杂志,1993,28(11):646-649.

  4 医药经济报,医院周刊,2006,7.


作者单位:012000 内蒙古,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内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