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8期

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天麻素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天麻素注射液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1次,1个疗程7天。对照组为常规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变化。...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天麻素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天麻素注射液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1次,1个疗程7天;对照组为常规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73.33%(P<0.05),在改善眩晕症状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麻素穴位注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天麻素注射液;穴位注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临床采用天麻素注射液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治疗VBI性眩晕患者60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以眩晕为主诉;(2)兼有其他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眼部症状(黑矇、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厥等;(3)有轻微多变的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调节/辐辏障碍、自发或压迫椎动脉后诱发眼震、阳性病理征等;(4)病因明确;(5)排除其他疾患所致眩晕,包括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正常。症状学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患者眩晕程度的轻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1.2 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均系我院神经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2~74岁,平均64岁;轻度9例,中度10例,重度11例。对照组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53~72岁,平均61岁;轻度7例,中度12例,重度1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眩晕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中药常规辨证治疗,治疗组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天麻素注射液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1次,1个疗程7天;观察4周。

  1.4 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观察眩晕等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晕、眩晕等症状减轻,仅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及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晕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6 症状评分标准 制定主要症状分级计分表,根据VBI性眩晕的主要症状,如眩晕、头晕、恶心呕吐、头痛、肢体麻木、颈项不适、健忘的轻重程度不同采用4级计分法,分轻(+)、中(++)、重(+++)、严重(++++)4级,对难以分级的次要症状,如耳鸣、耳聋、步态不稳、眼球震颤等按有(+)、无(-)计分,每个“+”号计1分,“-”号计0分。

  1.7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血黏度及FIB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血黏度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治疗结果 60例患者均经过1个疗程治疗,治疗组优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7例、10例、12例、1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6例、11例、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血黏度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天麻素注射液原为中药提取物,20世纪70年代人工合成天麻素原料获得成功,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目前有片剂、胶囊、注射液等剂型,研究表明,有效成分为天麻素和天麻苷元,增强γ-氨基丁酸受体的亲和力,进而发挥中枢抑制效应,达到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1,2]。天麻素可增加中央和外周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外周阻力,温和降压,扩张血管,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及内耳的供血,增强神经细胞的存活能力,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3,4]。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使临床疗效得以大幅提升,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应[5]。

  孟氏[6]选用双侧风池、颈夹脊血注射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使痉挛的组织得以松懈,粘连的组织得以分离,局部的血液循环得以改善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相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而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原因多样,治疗上单靠局部的治疗作用显然不足。而其中医辨证方面,以头晕眼花、转摇不定为主要表现,发病多急,属动风表现,而反复发作,伴呕恶症状,多为痰湿之象,天麻素来源于中药天麻,有“熄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的作用,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亦是全身强壮要穴,通过补脾调节作用,起到化痰湿而治本的作用,本试验结果表明,天麻素穴位注射双足三里,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谈跃,李跃林,徐勉,等.天眩清与盐酸培他定治疗眩晕症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国新药杂,2001,10(11):49.

  2 王明礼,陆晓红,王复新.天眩清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疗效观察.中草药,2001,32(9):823.

  3 王正荣,罗红林,肖静,等.天麻素对动脉血管顺应性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4,11(3):197.

  4 薛柳华,唐一鹏,孙承琳,等.天麻素对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报,1998,21(3):18.

  5 丁强,黄丽华.穴位注射疗法临床研究进展.针灸临床杂志,1998,14(9):54.

  6 孟培燕,吴绪荣,郭桂荣.穴位注射加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3,23(8):449-451.

  (本文编辑:乔 雨)


作者单位:510370 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八科

作者: 孙玉芝,苏巧珍,连新福,雒晓东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