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0年第8卷第1期

健脾通络汤治疗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226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采用从脾论治法的中药健脾通络汤配合常规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1一般资料2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及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2]。......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健脾通络汤;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

采用从脾论治法的中药健脾通络汤配合常规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及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2]。所选病例均经头颅CT明确诊断为首次发病,且符合以下条件:(1)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2)病程在2周以内;(3)无意识障碍;(4)无心肝肾严重的功能不全。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边有齿痕,脉沉细。纳入及排除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并以肢体运动障碍为必见症状之一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中风后合并精神异常不能配合功能锻炼者。按随机原则分组,治疗组116例,男68例,女48例;缺血性脑卒中90例,出血性脑卒中26例;年龄49~70岁,平均60岁。对照组110例,男64例,女46例;缺血性脑卒中87例,出血性脑卒中23例;年龄46~70岁,平均58岁。两组平均病程均为两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运动障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如营养神经、改善脑血流量、降压、补充能量等,口服脑复康片0.8 g tid,尼莫地平片40 mg tid,肠溶阿司匹林片0.1 g qd;丹红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每天1次;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如患肢的被动、主动训练及站立、平衡、行走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自拟健脾通络汤(黄芪40 g,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30 g,炙甘草5 g,当归10 g,熟地黄20 g,赤芍10 g,僵蚕(麸炒)20 g,远志15 g,木香6 g,葛根30 g)每日1剂,用自动煎药机煎为300 ml,分装成2袋,每日早晚各服1袋。两组均以四周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方法和标准 (1)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MS)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法。两组患者均在入选和治疗四周后各评定1次。(2)疗效标准为: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2级以上。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偏瘫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上,其他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无效:主要症状体征好转不明显或无变化,肢体肌力无明显恢复。两组在用药过程中重点观察肌力恢复情况。

  2 结果

  四周后治疗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84例,有效26例,对照组显效33例,有效4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4.8%)明显高于对照组(73、6%),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对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是中医的优势,尤其是功能锻炼配合中药治疗有显著的疗效,中风病越早进行中医药治疗,效果越好。因中风后半年之内是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要注意把握时机,抓紧治疗。

  以往脑卒中患者的辨证多从肝、肾、气、血、风、痰着手,其病机不外乎虚、火、风、痰、气、血六端,而以平肝息风,化痰袪瘀通络及益气活血等为治疗大法。益气活血通络是脑卒中偏瘫的基本疗法。传统治疗多责之于肝肾不足,元气虚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脑卒中偏瘫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虚气弱的征象,致使患肢肌力恢复缓慢,治疗周期较长。《内经》云:“脾主四肢”,“脾病则四肢不用”, “清阳实四肢”。脾虚湿盛是影响脑卒中偏瘫康复的基本病机和病理根源。健脾益气、活血通络应为治疗脑卒中之常法。所以从脾论治应该成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主要治疗思路。

  健脾通络汤处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为方中君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熟地黄养血活血,共为方中臣药;赤芍、僵蚕化瘀通络,木香理气醒脾,远志宁心安神共为方中佐药。葛根引诸药上行,通利脑窍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而使脾气健运,瘀去络通。患者四肢肌肉营养充足,血液循环通畅,利于患肢肌力的恢复。

  脑卒中偏瘫的治疗重在治脾,健脾则能益气,脾气健全,则精微四布,营养充足,血液循环通畅,四肢灵活有力,“治痿独取阳明”之说也证明了脑卒中后偏瘫从脾论治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健脾可调节能量代谢和改善脂质代谢,改善内分泌功能及微量元素代谢,改善免疫功能和减轻自由基损伤,并能延长细胞寿命,改善大脑皮层的超微结构等[3]。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4,5],黄芪能促进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提高血浆和组织中cAMP、cGMP含量,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自由基的形成,调节机体内环境紊乱,改善脑循环及大脑皮质的超微结构,且有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衰老等作用。党参水溶性提取物对ADP致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机制与抑制钙调节蛋白和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小板cAMP含量及抑制TXA2酶活性有关;党参还能显著降低大鼠全血黏度和血栓最大弹力度。当归含阿魏酸,其能改善外周循环,降低血压,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对脑缺氧、高脂血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归对非特异和特异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当归多糖能促进骨髓造血,当归煎剂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甘草含甘草酸及甘草甜素,甘草酸有免疫调节及减轻大脑再灌注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的作用,甘草甜素能降低脑细胞对前列腺素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等活性因子的反应性,增强非特异免疫功能。葛根具有解除脑血管痉挛,增强脑血流量,并能降低冠状动脉阻力,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脂作用。中药药理学揭示出健脾通络汤中有效成分主要药理作用,协同起来具有改善病人脑侧支循环、促进脑细胞活化、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凝、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与临床功效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陈玺.健脾抗衰老的研究.中国医药信息,1993,(6):2-6.

  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5 王清钧,王淑玲.临床实用中药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作者: 刘兆全,张效琨,董迎阁,刘爱香,何 冰,仝瑞龙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