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0年第8卷第3期

试论在采供血服务工作中的语言艺术修养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良好的语言艺术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语言艺术的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使自愿无偿献血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血站在服务自愿无偿献血者这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是当好服务员、宣传员、招募员的基础,是为血站和献血者搭起与社会公益事业共同奋斗的桥梁。【关键词】献血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良好的语言艺术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语言艺术的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使自愿无偿献血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血站在服务自愿无偿献血者这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是当好服务员、宣传员、招募员的基础,是为血站和献血者搭起与社会公益事业共同奋斗的桥梁。

【关键词】  献血服务;语言艺术;修养

血站的每个科室以及各个专业都是既平凡又重要的岗位,不但要保证采供血工作的正常运行,而且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血站直接或间接联系广大的自愿无偿献血者和用血者的桥梁,优质的服务可以提升血站在公众中的形象,而良好的语言艺术是充当好服务员、宣传员、招募员的基础,是确保优质服务的前提,更是自愿无偿献血工作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常抓不懈的非常重要的工作。现就有关论点与广大献血服务工作者共勉。

  1 存敬佩之意

  自愿无偿献血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求回报,默默无闻,用爱心捐献出鲜血,去拯救无数个由于失血过多至使生命危重的病人,这种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传递爱心,传递人间的真情。从《献血法》实施以来,来我站无偿献血者达30余万人次。这个庞大的无偿献血群体,从医学意义上说是以治病救人、拯救生命为最高目的,但人的意义和价值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人道和博爱,是人类互助友爱的精神,是人类对美好的社会关系和生活质量的追求,这就成了人性学上的意义[1]。无偿献血充分体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社会学和医学的统一,献血者是人类最值得敬佩的特殊群体。

  2 担桥梁之责

  不管是业务科室还是行政后勤岗位,仍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工作。可以借自己从事的工作采取特殊的服务方式提升血站工作的公益形象,用良好的语言、优质的服务,通俗易懂的血液生理知识和一些典型的事例宣传无偿献血,恰如其分地回答服务对象关心的问题,有意或无意地起到并逐步扩大到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到自愿无偿献血队伍中的桥梁作用。是将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特殊方法。

  3 耐心真心

  自愿无偿献血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接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对血液生理知识的了解一知半解,甚至对献血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至使想了解的东西很多。他们最关心的是献血者应该享受的权利,献血对身体有无损害。这些合情合理的问题,作为血站工作人员都应该给予满意的答复,而不能推三拖四,含含糊糊,要换位思考,以假如我是一个被服务的对象,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对其提出各种问题要耐心解释,态度和蔼,语言专业文明,确保整个对话过程在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而可以信赖的气氛中进行[2]。

  4 简洁明了

  谈吐的语言要爽快明了、言简意赅,让人一听就懂,一想就明白,不要咬文嚼字,喋喋不休。要想使说话简洁明了,首先要了解对方以及明确与你本人之间要谈话的重点,从而突出主旨。重点不明确是造成话语啰嗦拖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自己说话的内容要认真思考,明确中心,抓住重点。话语要有文采,要考虑怎么说,要想达到什么目的,确定话语的中心,把“说什么”放在首位,然后思考“怎么说”。明确主旨,抓住重点才能使话语更加简洁、高效。但是,简洁明了不是简短肤浅,以至语言变得枯燥乏味。如果简洁到影响内容的表达,那就适得其反了。另外,还要把简洁与详述、描述、铺陈、细节交代结合起来,不可一味地求简洁而将这些有用的表达技巧都忽略了。

  5 准确表达

  语言表达准确是对服务者的基本要求,而语言表达准确无误的核心是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但要掌握血液生理知识,还要熟悉国家的血液管理法律法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谈话时需要把回答的问题在想清楚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安排好话语的结构层次,说话的时候就能够放得开,收得住,说话才有条理,听众容易理解。特别注意的是说话要有条理,用顶真的修辞方法,语势连贯,层层推进,环环扣紧,也就是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才能有效避免前后重复,达到清晰准确的说话效果。

  6 寓情感人

  服务者要感情丰富,热情诚恳。丰富的感情来自对自愿无偿献血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和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高度责任感。献血是爱、是勇气、是奉献、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崇高境界的升华。无偿献血者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将自己宝贵的血液无私地奉献给在病榻素不相识的病人,由于这种无私、无畏、无怨的崇高精神境界的感染,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丰富的富有情感的语言就有了源泉。在使用文明语言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有的需要启发引导,有的需要安慰鼓励,有的甚至需要善意的批评教育,即便偶尔因观点看法不一致,与服务对象发生争论,服务者的语言也要自然得体,讲道伦理,文明开导,让他们心悦诚服,决不能感情用事,信口开河,更不能恶语伤人,要时刻警惕和牢记你的言谈举止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血站整体,对服务对象多一分理解和尊重。

  7 幽默而高雅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活跃气氛的一个“润滑剂”,是乐观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适当的场合说上几句幽默的话语会使人感到快活、轻松。幽默的语言很容易使人感到亲切,有一种自来热的感觉。而幽默实际上就是一种语气,不同的语气带来的结果明显不一样,“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能把人说笑”。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衣裳,谈吐是行动的羽翼,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会说话与不会说话,带来的效果明显不一样。所以,要想幽默为之服务,就要恰当地使用语气,巧妙地运用幽默,让谈话笑声阵阵,使服务对象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懂得血液生理知识以及无偿献血的重大意义。但是,幽默不是无厘头搞笑,一定要拿捏分寸,幽默的语言运用要恰当地选择谈话对象和时机,否则会适得其反,特别要避免幽默过度而造成低级庸俗。

  8 委婉含蓄

  说话要含蓄客气,不要太直来直去,要显得有知识和涵养。对有些服务对象,就要采用一些“言外之意”的特殊语言沟通方式。“言外之意”出于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曲折)不失言外之意”。它是指有声语言符号之外的意义,在话语里暗含着但没有直接说出来,也可称为弦外之音。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平时谈话常常受到交际对象,交际场合,谈话人身份等因素的制约,如果采取委婉迂回的表达方式,比直说效果更好,这不但体现了自然语言的鲜明特色,而且还会使对方容易接受。在特定语境中,“言外之意”可以委婉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正确理解“言外之意”,能帮助与谈话对象有效的言语交际与沟通。如遇女性前来作献血咨询,特别是未婚女性,说话就要注意分寸,很含蓄地告诉她们,“例假”不能献血,以免双重失血对身体健康不利。

  9 平等尊重

  平等是谈话的基本要素,是沟通的前提条件。主动示好,就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与人交谈,既不要仰视,要把别人看得高贵,也不要俯视,使自己居高临下。平等相待即平视,才是最恰当的视点。在交谈中如果忽略了“平等沟通”,总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与人谈话,就容易造成不尊重别人,排斥异己,有剥夺他人“话语权”的嫌疑,这样的交谈,自然城墙重重,难以顺利沟通。另外,在和他人讨论某个问题时,特别是作为话题的发起人,更要倾听不同的声音,接受不同的意见,只有广开言路,让他人畅所欲言,才能使交谈畅通无阻,否则就可能导致沟通“淤塞”,至使谈话陷入僵局。常言道:“君子善于设谋,既谋事,也谋人,善谋事者也能谋人”。在现实生活中,谋人就是交际。对自愿无偿献血者要无比的尊重,崇尚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对他们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能因职位高低,农村城市,职业异同,相貌美丑和穿戴好孬而持不同的态度,也不能因为看得顺眼就无原则的迁就,是普通人就冷落。

  10 实诚待人

  古人曰:“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大”。人际交往,实诚是推介自己的那张最亮的名片,是赢得别人信任的最重的砝码,是取得事业成功的最坚固的基石。实诚就要多替他人着想,少惦记自己的得失,切莫在有困难的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因为失意者的内心很脆弱,你得意的谈话在他听起来充满了讽刺与挖苦的味道,让其觉得你瞧不起他,会因此破坏你和谐的人际交往结果。

  11 修养与涵养

  内在的涵养和外在的形象是魅力之源,这来自于对自身素质良好的修养,良好的修养者眼睛往往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眼睛炯炯有神,熠熠生辉,整个人活力四射,神采奕奕,让人感觉值得信任。具有良好的涵养在说话的语句上一定会注意文字的推敲与锤炼,力求做到一字不多,一字不易,精益求精。表达相同的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听众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其表达效果截然不同。要想使谈话达到最佳效果,对用词用语就要反复推敲,认真斟酌,力求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养成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作为血站工作人员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载体,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锤炼,控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克服生活和工作的不愉快,想献血者所想,急献血者所急,以愉快稳定的情绪和热情的语言去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为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高东英.澳大利亚采供血服务特色及启示.中国输血杂志,2005,4(18),2:182-183.

  2 陈耀秀.建立招募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体会.中国输血杂志,2005,6(18),3:271-272.

  

作者: 夏 凉,何灵梅,陈 艳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