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2年第10卷第1期

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1例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肾动脉狭窄。肾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护理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发病率占高血压的5%~10%。...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肾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护理

  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发病率占高血压的5%~10%。它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为主,包括肾自体移植、肾动脉重建(搭桥术)和肾切除术。近年来,肾动脉造影成为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不仅能准确显示狭窄的部位、病变范围、狭窄程度,还可以间接提示肾动脉狭窄的病因。同时配合支架植入术的应用,可有效治疗肾动脉狭窄并发的高血压,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已经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首选治疗方法。2011年5月本科收治了1例肾性高血压患者,经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后,头昏症状明显好转,血压得到很好的控制,现将该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4岁,于2011年5月2日因“反复头昏5年,再发1天”入院,行肾动脉CTA提示:右肾动脉中度狭窄,右肾动脉起始段约6mm长狭窄改变,狭窄约70%,左肾动脉及主要分支未见明显狭窄。医嘱于2011年5月5日在导管室行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术后带股动脉鞘管返回病房,6h后拔出鞘管,穿刺处加压包扎。术后医嘱给予抗感染、抗凝、补液治疗,密切观察血压情况。术后患者血压平稳,症状好转,医嘱给予出院。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心理护理

  患者首次接触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感到焦虑、畏惧,主要是对造影、支架植入知识不了解,有较重的思想负担,并且病程长,年龄大,因此,重点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过程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签署手术同意书以取得配合。

  2.1.2病人准备

  (1)住院后配合医生完善术前常规化验和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及电解质、出凝血时间、X线胸片、心电图。(2)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压药,控制舒张压在100mmHg以下。(3)手术当日给予手术区皮肤准备,剃除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毛发,以防术中污染、术后发生感染。(4)遵医嘱行抗生素、普鲁卡因、碘过敏试验。(5)术前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患者不适应,导致排尿、排便不畅。(6)术前1天晚上适当给予镇静、安眠药,以消除紧张情绪,保证睡眠。(7)手术当日正常进食,但不能过饱。(8)术前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备齐术中用药。(9)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师。(10)嘱病人排便后,连同病历、X线片等推送至介入室。

  2.2术后护理

  2.2.1血压监测

  术后血压变化是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患者术后即刻监测血压,每30min监测1次,2h后每小时监测1次,6h后每2h监测1次,24h后每8h监测1次,因为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肾动脉狭窄处得以扩张,由于肾血流量增加、肾灌注压升高、正常的血流和血压又进一步维持肾动脉的通畅,致使肾素分泌减少,血压趋于正常[1]。同时行床旁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测定,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症状。

  2.2.2观察穿刺处情况

  术后6h拔出股动脉鞘管,术区压迫30min,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嘱患者卧床休息,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12h,12h后协助患者翻身,术侧肢体保持伸直制动。24h后解除加压包扎。

  2.2.3预防迷走神经反射迷走反射的主要原因是疼痛刺激及局部压迫造成股动脉压力增高、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在拔出鞘管时协助医生再次局部麻醉准备急救药物备用。

  2.2.4促进体内造影剂的排出指导患者术后4~6h内饮水1000~2000ml,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同时给予补液,防止肾脏损害。

  2.2.5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2.2.6观察肾功能及尿量肾动脉狭窄处经扩张后,肾血流量、尿量也随之增加,24h尿量及颜色是术后观察重点,注意患者有无血尿、腰痛等症状,同时监测血肌酐、尿素氮。

  2.2.7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2.8防止动脉血栓形成检查、对比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下肢的颜色、皮温、有无肿胀等。遵医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及注射部位皮下淤血等出血倾向,定时监测出凝血时间。

  3体会

  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血压的观察至关重要,同时由于下肢制动时间长,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高,要求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熟练掌握疾病的护理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麟荪.介入放射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3.

  

作者: 蔡奕宏,黄丽作者单位:402260 重庆,重庆市江津区中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