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期临床医学

非手术疗法矫治婴儿肌性斜颈29例临床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斜头”。我们自1998年1月~2002年12月在门诊对29例1岁以内的肌性斜颈患儿采取局部药物注射和手法捏拿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全部病例均经眼科检查排除眼性斜颈。4治疗方法采取非手术综合疗法:包括局部药物注射,手法捏拿,家庭辅助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斜头”。一般认为系胎儿娩出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损伤,发生血肿机化,以致纤维化,使该肌僵硬挛缩畸形,与难产有关。部分患儿如不及时诊治,日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颈倾斜、颜面不对称和耸肩等并发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我们自1998年1月~2002年12月在门诊对29例1岁以内的肌性斜颈患儿采取局部药物注射和手法捏拿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分布:1~6月19例,7~12月10例。发生于左侧者17例,右侧12例。有难产史18例,剖宫产史4例。就诊时间:出生~3月内就诊14例,~6月内就诊5例,~9月内就诊8例,~12月内就诊2例。

1.2 临床表现 表现1侧胸锁乳突肌中部硬结者21例,8例为患侧胸锁乳突肌硬索条状。全部病例均有头颈部向患侧不同程度倾斜,12例伴有面颊不对称改变,无耸肩者。全部病例均经眼科检查排除眼性斜颈。

1.3 X线检查 对10月龄以上患儿摄颈椎片检查,均无骨骼变化。

1.4 治疗方法 采取非手术综合疗法:包括局部药物注射,手法捏拿,家庭辅助治疗。

1.4.1 局部药物注射 用2%利多卡因2ml,醋酸强的松龙2ml,两者按1:1比例配制成混合药液备用。患儿斜仰,患侧注射部位显露,消毒,捏起胸锁乳突肌硬结,垂直进针,回抽无血,视硬结大小推注混合液1.0~2.0ml,推注时感觉阻力很大,也可沿肌索引起方向改变进针角度,每7天注射一次,四次为一疗程,间隔2周可重复第二疗程,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1.4.2 手法捏拿 患儿取仰卧位,用拇指、食指的指腹捏拿、弹拨患侧胸锁乳突肌硬结处5min,然后再沿肌索上、下反复搓揉10min;最后双手抱患儿头部,扳正头颈,并稍作牵引旋转活动,以改善恢复颈部活动功能,疗程间隙不中断。

1.4.3 家庭辅助治疗 有效的治疗不光在医院进行,要教会家长作日常的辅助治疗。如家长扳正旋转患儿头颈每日10次以上,哺乳时位于患侧授乳,母亲睡于小儿健侧,在治疗期间用小米做一薄枕,患儿仰卧时,枕垫于小儿患侧颈部,以保持头部的正确睡姿,侧身睡觉时,让患侧颈部向下,将枕头垫在患儿头部的耳朵处,以拉长颈部,总之使患儿经常处于纠正姿势。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患儿胸锁乳突肌硬结或硬索条物消失,颜面不对称现象纠正、头颈活动自如。好转:患儿胸锁乳突肌硬结或硬索条物变软,缩小,头颈活动明显改善。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任何变化。

2.2 结果 以上29例患儿经第一疗程治疗,有8例基本痊愈,18例好转,3例无明显效果;其中治愈的8例,患儿均为出生后3个月内接受治疗者,余21例患儿均进行第二疗程治疗。结束时有18例达到治愈标准,3例好转,以后对3例好转者继续第三疗程,最后有1例痊愈,2例而后转手术治愈,所有病儿在疗程间隙时间和治愈后一段时期均应继续作家庭辅助治疗巩固疗效。对27例治愈患儿随访半年,未发现有复发和形态功能活动异常。非手术疗法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3.1%(27/29)。

3 讨论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理研究表明,胸锁乳突肌间质纤维细胞增生、纤维化、胸锁乳突肌挛缩是基本病理特点,其间质纤维细胞包含成纤维细胞、成肌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其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并转变纤维细胞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胶原纤维,使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因此,早期通过临床干预,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纤维化,就可以减轻或阻止先天性斜颈的发生和发展。局部药物注射的作用机制:本组应用醋酸强的松龙混 悬液作为局部注射,其属糖皮质类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抑制皮肤疤痕纤维组织增生应用较多,但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亦具有抑制作用,这已被刘传康等 [1] 的研究证实,应用醋酸强的松龙与利多卡因混合液作胸锁乳突肌硬块局部注射,可使硬块范围内持续保持一定的高浓度,从而达到抑制胸锁乳突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而阻止病情的发展 [1] ,利多卡因是辅助药物,可减轻因注射药物刺激引起的疼痛不适,并可使肌肉松弛,利于药物渗透及肌肉的修复,本组未发现因使用醋酸强的松龙导致的副作用,但使用时应严密观察,视情况减量或延长注射间隔。手法捏拿和家庭辅助治疗,贯穿于整个治疗全过程(包括疗程间隙和治愈后一段时间),起到舒筋活血,散瘀消肿,松解粘连和防止肌肉挛缩以及改善恢复颈部活动的功能,最终达到缩短疗程,加快治愈。

以上29例患儿治疗效果分析发现,该病发现越早,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出生后3个月内得到有效治疗,只需一个疗程治愈,发现晚,治疗越难效果也差;另外还发现,非手术治疗的显效时间与胸锁乳突肌的硬结肿块大小无关,但与肿块的坚韧度有关,而坚韧程度则与发病时限的长短相关。总之,我们认为,1岁以内的肌性斜颈患儿采取以上非手术疗法综合治疗,其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安全,操作得当不会引致任何副作用。希望从事产科、儿科医务工作者以及家长,在给小儿检查时不要忽略小儿颈部肌肉的情况,尤其对产时有胎位不正、难产、产伤病史者要重视,以便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避免日后因此而手术带来的风险及外形缺陷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刘传康,张德文.地塞米松对大鼠骨骼肌间质中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儿科药学杂志,2003,9(2):18.

作者单位:212300江苏省丹阳市儿童医院外科

作者: 谭峥嵘 王俊生 2005-5-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