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5期中医中药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中医认识和治疗探讨

来源:INTERNET
摘要: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继发肠道菌群及其毒素的移位是触发全身炎症应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的重要环节,可导致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肠道屏障功能稳定的机制,探索肠道屏障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防治SIRS、MODS、MSOF,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

点击显示 收起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继发肠道菌群及其毒素的移位是触发全身炎症应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的重要环节,可导致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肠道屏障功能稳定的机制,探索肠道屏障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防治SIRS、MODS、MSOF,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十分复杂,而中医药具有对人体整体调节作用和多靶点效应,使中医药在本领域显示出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1 肠道生理病理的中医认识

现代医学所谓“肠道屏障功能”与中医学脏腑功能、气血功能理论等密切的联系,肠道屏障功能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可以在中医的病机理论及发病中见到散在论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将食物中的大部分水谷精微和水液吸收,将多余水液下渗膀胱,糟粕下传于大肠。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接纳、传导小肠下传的残渣糟粕,将之变化为粪便并进一步排出体外。这里的糟粕,指浊气,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除食物残渣外,肠道内各种对人体无益,甚至有害的物质都包含在这一范畴之内,所以现代医学理论中各种肠道致病菌群、毒素以及其它肠道致病因子等都应当归属于糟粕、浊气概念之中。

中医脾胃的生理功能概括了人体整个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的过程。小肠和大肠的功能是“脾主动化”、“胃主受纳”中的一部分,肠泌别清浊和传化糟粕的作用是脾气升清、胃气降浊作用的进一步延伸。所以脾胃功能正常是肠道功能正常的基础。脾胃虚弱或功能受损,即可引起肠道泌别清浊和传化糟粕功能的异常,进而引起肠道功能障碍,继发其它病变。小肠和大肠在藏象学说中归属于“六腑”,《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六腑以传化物为主要生理功能,“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通”和“降”是六腑(包括大小肠)的主要生理特点,一旦其“通”、“降”功能失常,即可发生糟粕在大小肠的停聚,引起各种继发病理反应。

可见,脾胃功能正常,肠道通畅是肠道屏障功能正常的基础,所以保持腑道通畅以及恢复脾气健运、胃气降浊功能是中医药防治肠道屏障损伤及肠道菌群、毒素移位的基础所在。

2 肠道屏障损伤过程中的病机特点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就脏腑而言主要涉及脾胃。“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由于胃肠与外界直接相通,各种外感病邪极易入侵,另外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为万物所系、所归,所以它脏病邪、病变也很容易影响、波及到脾胃,脾胃是人体最易受到内外因素影响的脏腑。不论外感邪气、内伤邪气或是其它脏腑病变都能损伤脾胃,脾胃之气既伤,则肠之功能不能独善,必然引起肠道泌别清浊和传化糟粕功能失常,糟粕内停,邪自内而生,蕴而生毒,变生它病。中医十分强调脾胃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在中医经典《伤寒论》,还是在明清时期逐步形成的温病学说中,脾胃功能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伤寒六经辨证中阳明经证和腑证治疗得当与否是病邪转变的关键阶段;叶天士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外行邪由表入里,阳明首当其冲,脾胃中焦是疾病转化的关键所在。

气具有推动和防御的作用。邪气亢盛、正不胜邪,邪气损伤脾胃,或脾胃原本虚弱而招邪,邪气进一步损伤脾胃,脾胃之气受损则气的推动作用障碍,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加之气的防御功能下降,清气不升而反降,浊气不降而反升,糟粕之物可以随气机升降走清气之道,从肠道侵入人体,弥散全身,变生疾病。另外脾胃之气受损,气的固摄作用失司,不能统摄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输布运行,津液失于固摄可见汗出不止、大汗淋漓甚至脱汗,血失于固摄可离经外溢引起各种血证甚至血脱;气的营养作用障碍,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失去气的营养和激发作用,导致全身功能低下,甚至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气的气化作用失职,则人体气血津液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化生,以及物质和功能之间的转化不能正常进行,人体生命活动受到影响。

邪气嚣张、正不胜邪,肠道邪气弥漫全身是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诱发肠道菌群及其毒素的移位,进而继发SIRS、MODS、MSOF,导致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病机特点。疾病的急性过程阶段,往往以邪气亢盛为疾病的关键,正气不虚(相对不足)或虚而不甚。疾病的后期阶段,邪气虽减,但正气受损明显,正气不足是疾病的主要特点,在疾病转化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胜负转化决定了疾病的恶化或向愈。

3 肠道屏障损伤的中医药治疗

根据中医邪正理论,可以分为扶正和祛邪两大基本原则,就肠道屏障损伤而言,我们临床上常用的扶正法主要有益气健脾法,祛邪法主要有清热解毒法、通腑泻浊法和活血化瘀法。

3.1 益气健脾 肠道屏障损伤、功能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脾胃之气损伤、脾气升清和胃气降浊功能障碍的结果,因此益气健脾、扶助正气,恢复脾胃之气的推动和防御功能可以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尤其是在危急重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胃之气的保护和恢复直接关系到病情的转归,中医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观念,时时顾护胃气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肠粘膜微绒毛、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连接是肠粘膜屏障的重要解剖学基础,该屏障除具有机械保护作用外,还可以阻止细菌和毒素的入侵。由胃肠相关淋巴组织产生的特异性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进入肠道能选择性地包被革兰阴性菌,阻碍细菌与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同时刺激肠道粘膜分泌并加速粘液层的流动,有效阻止细菌对肠粘膜的粘附。在感染、创伤、休克等应激状态下,胃肠相关淋巴细胞呈选择性抑制S-IgA分泌减少,增加了细菌粘附和移位的机会 [1] 。益气健脾中药,可以调整机体及胃肠道局部的免疫功能,有利于防止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损伤,促进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恢复。所以益气健脾法是中药调治肠道屏障功能的一个基本治疗原则。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脾胃虚弱大鼠胃粘膜透射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腺体萎缩,肠粘膜微绒毛排列稀疏紊乱,长短不一,绒毛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等病理改变,机械屏障受损,经健脾中药治疗可以改善 [2] 。临床上我们可以根据患者证情选用四君子汤、黄芪、山药、薏苡仁等方药。

3.2 清热解毒 机体在创伤、感染、缺血、缺氧等应激状态下,肠道屏障功能受到损伤,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经门静脉和淋巴系统侵入血液循环,诱发SIRS、MODS等继发疾病。急性期可见高热、便秘、腹痛等症状表现,与中医外感温热病气分证侯或气营两燔证侯类似,甚至可以出现神志改变、皮肤瘀斑内脏出血等动血表现,类似营血分证侯。治疗可以采用中医卫气营血理论体系辨证论治。“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气分阶段是外感温热病的关键阶段和转折阶段,清热解毒是本期疾病的根本治疗原则,即使在营血阶段,在清营凉血的基础上亦应根据情况加入清热解毒中药“透热转气”。现代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抑杀细菌、清除炎症、对抗内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作用。可以明显改善外感温热病的病程。部分清热解毒中药在治疗肠道屏障障碍领域中亦显示出比较可喜的效果,能对抗细菌内毒素的侵袭,具有理想的抗内毒素作用,可以明显减少实验动物肠道细菌移位的数量 [3]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在清营凉血的基础上选择加用金银花、黄芩、黄连、连翘、蒲公英、生山栀、紫花地丁等。

3.3 通腑泻浊 肠道内环境的改变是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细菌和毒素移位的基础。机体感染、烧伤、严重创伤、放化疗等情况是引起肠道内环境改变、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相当于中医所谓“外邪”,入里化热,可以表现为体内邪热亢盛,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的阳明经 证,见高热、大汗、心烦、昏睡、谵语等表现;也可以形成邪热与肠中糟粕搏结成燥屎的阳明腑证,见腹满、腹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等症状,相当于急腹症SIRS阶段,所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如果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邪热灼津伤液,耗损正气,邪气可以进一步发展,邪热蒸腾,上扰心神可以见到烦躁、神昏、谵语等神志改变,热盛燔灼血络,血热妄行而溢出脉道表现为出血征象,实际上是MODS的临床表现。此时肠道燥屎积滞、邪热内结是病机关键,积滞不除则腑气不通,邪热不退,津液难保,正气难复,邪热嚣张,疾病势必进一步发展,最后导致人体阳气、阴液具损,阴阳离决而亡。因此,当务之急当通腑泻浊,急下存阴,迅速驱除肠道中的糟粕积滞,使邪热随燥屎而去,“邪去则正安”,正气可以逐渐恢复。通腑泻浊是此阶段的基本治疗原则,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对于邪热甚、燥屎结,理当急下,但对于邪热甚而未致燥屎内结,没有明显肠道积滞者,通腑泻浊中药亦可消除肠道糟粕、导热下行,可以截断、扭转病势,防止邪热与肠中糟粕搏结使病情加重。近年来,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原理,应用通腑泻浊中药对肠粘膜的保护机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以中药大黄为代表的泻下药物或复方制剂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机制,可以保护肠道粘膜功能,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肠源性细菌移位,进而防治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4]

3.4 活血化瘀 机体在

作者: 张存钧 王松坡 2005-5-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