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6期中医中药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4则

来源:INTERNET
摘要: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典籍中称为“隐疹”、“风疹块”,病程常迁延数月至数年,且易复发,治疗较棘手。笔者辨证治疗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自诉患荨麻疹3年,每于夏秋季节汗出接触冷水即发。初发四肢,后及全身,皮肤奇痒,多次治疗无效,甚感痛苦。...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典籍中称为“隐疹”、“风疹块”,病程常迁延数月至数年,且易复发,治疗较棘手。笔者辨证治疗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女,27岁,于1995年6月15日初诊。自诉患荨麻疹3年,每于夏秋季节汗出接触冷水即发。初发四肢,后及全身,皮肤奇痒,多次治疗无效,甚感痛苦。观其四肢面部及背部现淡红色风团块,大小不等,形状不一。体瘦,营养欠佳,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浮缓。证属风寒之邪郁于肌肤,营卫不和。治以疏散风寒,和卫固表。处方:黄芪20g,桂枝15g,白芍15g,防风10g,蝉蜕5g,乌梅10g,甘草10g,生姜三片,大枣5枚。3剂症减,6剂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男,45岁,1998年4月6日初诊。2年来,全身皮肤反复起风团疹,时轻时重,午后及夜间加剧,近1月来发作痒甚。经西医治疗后,每周仍2~3次发作,且时间较长,颇以为苦,自觉与食物、季节无关。诊见四肢躯干散在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粉红色风团样扁平丘疹,周围红晕,触之稍硬,部分皮疹融合成大片,可见抓痕。舌苔薄,黄白相兼,舌质偏红,脉濡细。治宜养阴和血,疏散风热。处方:升麻20g,当归15g,川椒10g,甘草10g,鳖甲30g,雄黄5g,僵蚕15g,蝉蜕15g,服药3剂后,皮肤瘙痒停止,皮疹大部分消退。上方加连翘15g,继服3剂,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例3,女,37岁,农民,发风疹块十余年。一年四季遇气候变化,心情不舒畅即发病。发则全身皮肤瘙痒,迅即起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疹块。同时感胸闷气短、腹痛、恶心、呕吐。初起在市级医院住院治疗,用抗炎抗过敏及激素药物治疗无效。十余年来多次求医,用“防风通圣丸”、“四物汤加味”等治疗,均不见效,甚为苦恼。后长期情志不畅,每 次月经来潮即乳胀痛,来院诊治。处以逍遥丸原方,肝郁症愈。至今未再复发。

例4,男,20岁,1997年8月24日初诊。自诉2年前夏季汗出游泳后,冒风而起风团疹。经西医治疗后好转,后每于夏季汗出后即起,食海鲜后尤甚。观其四肢散在大小不一的斑丘疹,色红,有抓痕。舌淡苔薄白,脉浮略数。处方:桂枝20g,白芍15g,双花15g,柴胡15g,蝉蜕10g,白鲜皮10g,生地15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服药3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继服6剂,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2 体会慢性荨麻疹多因肌肤有湿,复感风邪,致使营卫不和而起。例1选用黄芪桂枝汤加减而愈。病例2选用桂枝汤加减而愈。病例3患者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复感风邪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发,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可见治风病应从风脏着手。病例4患者风与湿热之邪客于皮毛腠理之间则起风瘙隐疹,久发营虚,风热相搏,郁结不解,则痒疹此起彼伏,形成慢性荨麻疹。此症以营虚为本。瘀热不散,风气不去为标。治疗须以养血滋阴为主,清热活血,消散风邪为辅,选用升麻鳖甲汤加减治愈。

作者单位: 124010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作者: 厉凤娟 2005-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