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1期其他

双螺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5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双螺纹钉固定治疗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3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头下骨折4例,颈中骨折10例,基底骨折21例。均为外伤性骨折。1治疗方法病人入院后,根据X线片,骨折有移位者,可先行骨牵引或皮牵引5~7天,有其它合并症者,控制合并症。...

点击显示 收起

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双螺纹钉固定治疗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3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20~76岁,左侧27例,右侧8例;内收型29例,外展型6例;头下骨折4例,颈中骨折10例,基底骨折21例;均为外伤性骨折。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根据X线片,骨折有移位者,可先行骨牵引或皮牵引5~7天,有其它合并症者,控制合并症。治疗时,患者平卧手术床上,电视X线监控,患侧臀部略垫高,患肢在牵引下外展、内旋位固定。局麻或硬膜外麻醉。复位满意后,术野皮肤消毒铺无菌巾。用两枚2.5mm的骨导针,分别由大粗隆下方外侧2~5cm外斜行向股骨头方向平行穿入,过骨折线,两针间距2~3cm,以手术刀分别在针尾部切一小口。分别拧入两枚8mm螺纹钉,长度根据骨折位置及病人情况而定,上部螺纹全部过骨折线,下部螺纹须部分过骨皮质。拔除骨导针,切口缝合,盖无菌敷料。

1.2.2 术后处理 皮牵引,保持患肢外展30°,骨折位置稳定,移位不明显,术后可不进行骨牵引。术后早期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2周后可行膝、髋关节屈曲活动,2个月后视骨折愈合情况,持拐不扶重行走。半年后待骨折愈合后取出螺纹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本组病例获得随访30例,最短1年,最长7年,平均35个月。疗效评定:优:走路如伤前,无跛行及疼痛,伸髋正常,屈髋90°以上,骨折愈合,股骨头无坏死。良:走路基本正常或轻度跛行,偶有疼痛,骨折愈合,股骨头无坏死。差:疼痛明显,走路需扶拐,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2.2 治疗结果 优22例,良5例,差3例(骨折不愈合)

3 讨论

本疗法适应于能闭合复位满意的任何年龄及类型的股骨颈骨折。尤其是全身情况差,不能承受较复杂手术的患者。本法操作简便,骨折愈合快,股骨头坏死率低。但要掌握好适应证,因股骨颈处骨折后血运较差,老年患者骨折后愈合能力不佳,长期卧床后合并症较多,可危及生命。所以对年龄较大的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或股骨颈其它类型骨折,位置较差,复位困难者不宜采用此术式,如身体状况允许,可尽早选择行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使患者能尽早下地行走。如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必须说明发生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的可能性。对于中、青年及儿童患者可尽量采取此术式。如复位困难,可行切开复位双螺纹钉内固定。复位质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良好严格的复位,有助于改善缺血的股骨头重建血供。本组有骨折不愈合3例患者,其中2例头下型骨折老年患者,术前位置不理想,家属不同意行其它手术,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另1例骨折不愈合为中年患者,术后X线片可见骨折对位、对线尚可,螺纹钉位置佳,但因术后下地时间过早,1年后出现了髋内翻,股骨头下沉、坏死,螺纹钉从股骨头顶端穿出,后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所以要求患者必须严格卧床2个月以上,后视骨折愈合情况,持双拐不负重行走半年。半年后待骨折愈合后弃拐,取出螺纹钉。双钉固定,钉直径小对骨质的损伤小,螺纹钉前端螺纹全部旋入近侧骨折线内,钉体中
段光滑具有轴向滑动能力,后端螺纹部分进入骨皮质内对远断的持续加压,使骨折在无阻力的情况下互相嵌插,可使弯距和横向移位减小,整体 性好,内固定更稳定。如骨折固定后不稳定,可置入三枚螺纹钉。

双螺纹钉固定同样可应用于较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使患者早期下地.

作者单位:1 130021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

         2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农垦总局机关医院外科

作者: 张瑾 杨柏梁 吴东辉 李健 2005-5-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