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1期其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要

来源:INTERNET
摘要:交通便捷,锻炼日趋减少的生活方式改变,商品化、电子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浪潮时代社会压力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糖尿病发病率日趋高发,目前全球约有1。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致死率以成为发达国家第五死因。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高达47%~91%[1],而用神经生理学改变判断可高......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富含脂类 作食物摄取增加等饮食结构变化;交通便捷,锻炼日趋减少的生活方式改变,商品化、电子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浪潮时代社会压力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糖尿病发病率日趋高发,目前全球约有1.51亿患者,中国、美国、印度发病率最高,中国目前约3000多万,预计2001年约14%,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致死率以成为发达国家第五死因。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高达47%~91% [1] ,而用神经生理学改变判断可高达80%~100%[2] ,为主要致残因素,并可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无特效治疗方法。此病起病缓慢,隐匿性强,症状逐渐加重,不易逆转。故亚临床诊断对阻断病情发展也颇为重要 [3] 。

此病变的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亦无特效根治药物,许多西药因其副作用而无法大量推广应用。而中医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辨病和辨证有机结合可充分发挥多途径、多靶点、副作用小优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兹就对其从中西医作简要评析,利于临证诊疗。

1 现代医学方面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机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理以高血糖为始动因素外,微循环异常、自身免疫受损、炎症反应等有关,与患者年龄、血糖控制度、病程和局部神经供血情况等有关,与病程呈正相关。代谢异常和小血管病变在该病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多元醇通路亢进,神经内膜血流降低引起神经缺血、肌醇消耗、非酶蛋白糖基化作用;前列腺素减少,引起神经缺血,功能异常。血管损害致神经缺血的另外因素之一,多由神经低灌注,缺血、缺氧致神经病变;血液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引发神经病变。此外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身免疫损伤,β内啡肽下降、遗传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密切相关。病理改变则为斑块状脱髓鞘变性,神经丝、轴索萎缩,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1.2 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为感觉及自主神经受累 [5] ,伴相对较轻的运动神经元受累。一般四肢远端为主,下肢较上肢为重,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可分别呈现灼痛、刺痛、刀割样,呈麻木、蚁行、踏海绵垫、手套、触电等。亦有病人下肢远端严重烧灼性疼痛,夜间难忍。

1.3 药物治疗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所 [5] 证实控制血糖水平为基本治法,能延缓减慢并发症的发展。药物治疗为应用最多康复疗法,但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尚需进一步证实。常用药物如下: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羧酸类ARI抑制剂,脱瑞斯它、依帕斯它能减少末梢神经障碍、震动感觉异常、心搏异常);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慢心律、西比灵等。其可选择性作用神经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促进血管生长);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能扩张微动脉、小动脉,缓解微血管痉挛,而改善微循环灌注);前列腺素E 1 (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之效,另可改善心脑肾血液供应);维生素B 12 类(甲钴胺\弥可保等为B 12 衍生物,参与物质甲基转换及核酸\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可直接进入神经细胞内促进轴浆受损区域再生);神经节苷脂[为复合糖脂,可促进周围神经中痛觉纤维功能恢复,减轻炎性物质(组胺,5-HT)释放稳定细胞膜]。

此外,高压氧、氢化麦角碱、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赛莱乐、低频电刺激等治疗有一定疗效。

2 中医方面

2.1 病因病机认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记载散见古医籍中。《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 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景岳全书》:“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至,而各见其偏废之病。”《丹溪心法》载:“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疼。”《普济方》曰:“肾消口干,眼涩阴萎,手足烦疼。”《王旭高医案》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戴元礼《秘传证治要决》:“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后世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麻或痛,或麻痛并见,此病中医学中可归结为“痹症”、“萎症”、“脉痹”、“血痹”、“皮痹” [6] 范畴。其病发生多由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为病机特点一类病证。阴虚燥热贯穿整个过程。近代亦有人补充,痰郁热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阴虚内热,痰瘀结阻;阳热内郁,阴伤血虚,阳虚痰浊等病机。

2.2 中医药治疗 此病属沉疴痼疾,渐积而成,多为本虚标实,故治宜扶正祛邪兼顾,又要随偏症灵活化才,切忌犯实实虚虚之戒。

2.2.1 气滞血瘀 治宜活血化瘀或益气活血法,药取元胡、苏木、鸡血藤、红花、没药、丹参、赤芍、黄芪、地龙、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桂枝、蜈蚣等。

2.2.2 阴虚血瘀 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药取生地、知母、花粉、当归、红花、川芎、鸡血藤、木瓜、水蛭、黄芪、党参、枸杞、寄生;或黄芪、黄精、鸡血藤、花粉、红花、葛根、乳香、没药。

2.2.3 血瘀痰阻 治宜活血化瘀,去痰通络法。药取水蛭、白芥子、竹茹、天竺黄、半夏、陈皮、冰片、延胡索等药。

2.2.4 肾虚痰瘀 治宜用补肾化痰活血法,药取熟地、枣皮、山药、女贞子、旱莲草、黄芪、川芎、丹参、南星、威灵仙、天花粉、荔枝核、浙贝母等药。

2.2.5 肝肾两虚,血瘀阻络 治宜补肝益肾,活血通络,药取黄精、牛膝、女贞子、旱莲草、苏木、川芎、丹参、乌梢蛇、全蝎、地龙、黄芪、夜交藤。

2.2.6 脾肾阳虚,寒凝经脉 治宜用温阳补肾,通经止痛,药取黄芪、肉桂、牛膝、乌梢蛇、蜈蚣、荔枝核、当归、紫丹参、木瓜、川芎等。

2.2.7 外用熏洗法 药用元胡、川芎、桂枝、桃仁、甘草、黄芪、赤芍、鬼箭羽、茯苓、泽兰、白芥子、元参、透骨草、防风、生地、鸡血藤、苍术、肉桂或黄芪、丹参、赤芍、川芎、木瓜、伸筋草、透骨草、桂枝,加沸水2000ml,用沸水冲开或煮沸后浸泡熏洗患处,无法浸泡处可将药粉醋调外敷1~2次,每次50min,煎后置于恒温电热桶中浸浴双足及双下肢有效改善传导速度。

2.2.8 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降糖中药选用 目前发现黄连 [7] 、黄柏、大黄、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石斛、苦瓜、生地、玄参、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火麻仁、三七、丹参、虎杖、鬼箭羽、僵蚕、泽泻、益母草等几十味中药,有一定降糖作用。研究 [8] 发现大黄有抑制糖尿病鼠肾组织的糖基化作用。丹参在体外有抑制葡萄糖与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槲皮素可有效抑制糖尿病鼠周围神经糖基化终产物(AGEP)蓄积,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槐米中的槲皮素和大蓟中的水飞蓟宾既是较强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又是较强的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剂,而且有抗氧化作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价值。临症当灵活辨证选用有一定疗效。

现代医学无特效根治药物,许多西药因其副作用推广应用受限。而中医药则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等优点日益受到重视,故力倡中西医辨病辨证有机结合,多靶点、多途径给药综合治疗、优势互补,协同增效。

3 验案举例

患者,男,56岁。因“尿频量多伴下肢麻木疼痛5年”而就诊,5年前“因尿频量多伴下肢麻木疼痛”致新疆自治区中医院就诊,查血糖8.08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美必达”口服,并口服中药(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时重时轻,此次因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而就诊,刻下见:乏力,尿频量多,下肢麻木疼痛,活动不利,腰膝酸困,舌红,苔薄,脉沉细。查血糖8.08mmol/L,肌电图结果显示“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西医诊断为:(1)2型糖尿病;(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1)消渴(肝肾两虚,血瘀阻络);(2)络痹(肝肾两虚,血瘀阻络)。治疗:口服美必达5mg,每日3次,黄连素片0.3mg,每日3次;(3)中药予以治宜补肝益肾,活血通络剂,药取黄精15g,牛膝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苏木6g,川芎5g,丹参15g,乌梢蛇9g,全蝎5g,地龙10g,黄芪15g,夜交藤15g。(4)外用熏洗法。药用黄芪、丹参、赤芍、川芎、木瓜、伸筋草、透骨草、桂枝、鬼箭羽、加沸水2000ml,煎后置于恒温电热桶中浸浴双足及双下肢,每次50min。半月后复诊,查血糖6.08mmol/L,乏力,尿频量多, 下肢麻木疼痛,活动不利,腰膝酸困诸症明显减轻,舌红,苔薄,脉沉细。口服中药加土元、鬼箭羽,加强活血通络之效。半月后复诊,查血糖5.08mmol/L,诸症消。肌电图结果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改善”。

参考文献

1 蒋雨平.实用神经病学.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0-990.

2 屈传强,郭洪志.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山东医药,2003,43(1):59.

3 顾新.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与康复.现代康复,2000,4(12):1770.

4 Ohit,Sata,Furukawa S,Etal.Therapontic effect of adose raduatse inˉhibitor on experiment diabetic neuropathy through sythosis/secretion of nerve growthfactor experiment,1998,1(2):215-220.

5 Stratton IM etal(ukpds)BM.2000,321-405.

6 何丽云.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概况.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8,14(1):64-65.

7 夏溶.糖尿病治疗中单味降糖中药的选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3):14-15.

8 王启慧.糖尿病单味中药作用机理研究概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4):58-61.

作者单位:1 835000新疆伊犁州中医院急诊科

         2 830002新疆自治区中医院老年科

作者: 佚名 2005-5-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