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3期病历报告

曲霉菌感染导致颈内动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来源:INTERNET
摘要:术后鼻窦分泌物培养出曲霉菌,应用氟康唑治疗后好转出院。2讨论脑部霉菌感染以隐球菌感染最为常见,曲霉菌感染罕见,曲霉菌致病力弱,在机体抵抗力低时致病。侵袭型常累及眶内或颅内引起突眼或神经系统症状,非侵袭型以单侧居多,本例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导致的双侧病变,累及鼻窦、眶内及颅内、霉菌性脑病变的感染途径......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1岁。因“头痛、视力下降9个月,右侧肢体活动不灵7个月,加重伴吞咽困难4天”入院。既往有糖尿病、灰指甲病史。9个月前出现双额颞侧疼痛,伴右眼视力下降,眼球活动受限,曾分别诊断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和颞动脉炎;针灸、氟美松和甲基泼尼松龙治疗不见好转,又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诊断为脑血栓形成,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5天前再次应用氟美松后,右侧肢体无力明显加重,并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听力下降,来我科就诊。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欠清,右眼完全失明,左眼4cm可见指数。双眼右侧凝视不能,向上、下活动受限,右侧瞳孔直径4mm,左侧3mm,右侧对光反应消失,左侧存在;双耳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Ⅴ级,右侧Barbinski’sign(+)。化验检查:血糖9.34mmol/L,白细胞11.6×10 6 /L,多核细胞0.78。颅脑磁共振检查示:多发性脑缺血灶(双侧半卵圆中心、右基底节区),多发性脑软化灶(以左侧大脑半球为主),右侧上颌窦、筛窦、蝶窦炎,斜坡信号降低。增强扫描示:脑膜不均匀弥漫性增厚,波及双侧视神经管,左侧海绵窦内长T 1 ,长T 2 信号,左颈内动脉明显狭窄、壁厚,呈长T 1 长T 2 信号,流空效应消失,双侧筛窦、蝶窦和乳突内见长T 1 ,长T 2 信号。诊断为炎性脑血栓形成,鼻窦炎和硬脑膜炎。转耳鼻喉科行蝶窦及后筛窦探查开放术、上颌窦探查根治术。术中所见:右侧蝶窦内充满干酪样物,蝶窦开口有肉芽增生,后壁、斜坡骨质破坏,硬脑膜增厚、红肿;右侧后筛窦内含浓性分泌物。术后鼻窦分泌物培养出曲霉菌,应用氟康唑治疗后好转出院。

    2 讨论

  脑部霉菌感染以隐球菌感染最为常见,曲霉菌感染罕见,曲霉菌致病力弱,在机体抵抗力低时致病。根据是否有骨质破坏而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曲菌病二型。侵袭型常累及眶内或颅内引起突眼或神经系统症状,非侵袭型以单侧居多,本例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导致的双侧病变,累及鼻窦、眶内及颅内、霉菌性脑病变的感染途径大多从呼吸道吸入体内,再由肺经血循环播散到脑及脑膜,只有极少部分如放线菌可经五官、颅骨等直接侵入脑脊膜和脑实质,本患者恰是经鼻窦侵入硬脑膜,并侵及海绵窦造成左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因而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及多颅神经麻痹等。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曲霉菌感染引起的大动脉血栓形成尚未见报道,本例也曾误诊为多种疾病,最后经手术确诊。随着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和糖尿病患者的日渐增多,颅内真菌感染机会明显增多,症状并不一定典型,如遇到类似病例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作者单位:115005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人民医院

作者: 于国章 2005-5-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