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3期经验交流

小儿川崎病50例临床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瘤CAA后期可形成狭窄及闭塞,其病理改变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故KD可能是动脉硬化与成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关注。现将我院2001~2003的收治川崎病人50例做一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2临床表现(1)所有病例均发热,体温37℃~38℃11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川崎病发病率以亚洲为主,其男∶女比例为1.6∶1。4岁以下占79.8%,目前川崎病(KD)在我国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主要的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瘤CAA后期可形成狭窄及闭塞,其病理改变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故KD可能是动脉硬化与成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关注。

    现将我院2001~2003的收治川崎病人50例做一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50例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 [1]  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3.5月~6岁,其中2岁以下多见。

    1.2 临床表现 (1)所有病例均发热,体温37℃~38℃11例;38℃~39℃15例;39℃以上24例。(2)多形性皮疹,皮疹多于发热同时或发热后不久发生,呈向心性、多形性、充血性斑丘疹48例,也可见猩红热样皮疹2例,但无水疱或结痂。(3)双侧结膜充血45例。(4)口唇干红皲裂、草莓舌、口腔咽部弥漫性充血50例。(5)手足硬肿、手掌、足底发红45例,多于发病第2~4天出现;膜状脱皮从指尖开始50例,多于发病2周后出现。(6)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48例,多为一侧。(7)其他:尚有部分病例有贫血,一过性血尿、蛋白尿等。

    1.3 实验室检查 均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粒细胞增加49例,占98%;早期血小板正常,1周后逐渐上升,血小板计数>300×10 9 /L46例,多发生于病后5~8天;测血沉38例,增快33例,占86.8%;测CRP45例,上升36例,占80%;病毒检测(血Vab)26例,其中Echo(+)3例,IFVC流感病毒(+)1例,Adv 11  (腺病毒)(+)1例;做心脏彩超45例,其中冠状动脉口增宽3例,其中一例合并少量心包积液,余正常;均测心电图,其中I°A-VB5例,频发结早2例,IRBBB1例,低电压趋势1例,余正常。

    1.4 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炎、抗凝、对症处理。

    1.4.1 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予易消化食物,注意休息,预防感染,发热期心脏受累者应卧床休息。

  1.4.2 药物治疗 (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IVIG目前常用治疗方案如下:1g/kg·次,1剂无效,次日可再给一次。鉴于IVIG价格昂贵,药源有限,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出IVIG疗法的适应证为冠状动脉瘤高危者,多采用元素计分法判断。白细胞数>12×10 9 /L,血小板数>350×10 9 /L,CRP强阳性(+++)(>40.0mg/L),红细胞压积<0.35,血浆白蛋白<35g/L,年龄≤1岁,性别:男。发病7天内计分,每项一分,计分在4分以上者为IVIG的适应者。治疗愈早(病程7天以内)效果愈好。应用IVIG需要注意事项:①病程10天以内应用;②与ASA合用;③注意药物副作用,如输入过快可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制剂不纯会出现输液反应、过敏,注射前肌注非那根,注射后静推速尿。少数可出现继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等,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④接受IVIG治疗者麻疹疫苗注射至少要推迟11个月,其他免疫接种可照常进行。(2)阿斯匹林(单独用或与IVIG合用):急性期30~50mg·kg -1  ·d -1  ,分3次口服,疗程1个月,减量维持5~10mg·kg -1  ·d -1  ,分2次口服,期间若血沉、血小板数恢复正常后,将剂量减为3~5mg·kg -1  ·d -1  ,分2次口服,疗程3个月,冠状动脉病变者,应长期服用至冠状动脉病变消退。若阿斯匹林不耐受者,改用布洛芬。(3)口服潘生丁:有冠状动脉扩张(CAD)可加用潘生丁3~5mg·kg -1  ·d -1  ,分2次口服,能预防血小板凝聚及血栓形成,疗程以冠脉病变消退为准或至冠状动脉内径缩到<3mm。

    1.4.3 并发症治疗 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常用青霉素类药物,必要时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衰、心律失常予相应治疗,有心肌损害者给予ATP、辅酶A等药物。

    2 结果

  50例患者均临床治愈,随访至今未发现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出现。因患儿年龄尚小,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3 讨论

  (1)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全身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孩多见,多数患儿急性期后自行痊愈,少数持续冠状动脉病变,为致死的原因。

    (2)川崎病诊断依据之一为持续发热5天以上,临床患儿表现多样性,很多患者以咳嗽、腹泻为首发症状就诊,经临床相应抗感染、对症治疗仍不退热者,应警惕本病。此时应注意患儿是否有多形性皮疹,结膜充血、手足硬肿、口唇干红、血沉、血小板进行性上升等相应临床特点,避免漏诊漏治。比如临床上可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于2岁以上小儿,淋巴结肿大多为双侧或多部位,无典型肢端肿胀及脱皮,血象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发热、皮疹、白细胞升高、小关节肿胀等症状,但起病相对慢、无结合膜充血、无手足硬肿及指(趾)端膜状脱皮;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为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皮疹为多形性、多发生水疱,重者皮肤粘膜破溃后结痂,但没有指(趾)端肿胀及恢复期脱皮。

    (3)川崎病的首选药物是阿斯匹林,但此药有肝毒性, 患儿年龄多小,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川畸病本身对肝脏也可造成损害,故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如有肝功异常,可将阿斯匹林减量,或用布洛芬替代,丙球均在发热10天内应用,对于预防CA有效。目前多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效果好,而且可以减少患儿用药次数,减轻患儿输液痛苦及经济负担。

  (4)川崎病病程1~2年,故需长期随诊,轻者6个月~1年;伴冠脉病变者,至少每6个月复查一次心脏彩超,直至冠状动脉病变消退,冠状动脉病变持续存在则需终身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内科.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    

  作者单位:116012辽宁省大连市儿童医院 

作者: 韩燕 2005-5-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